文|張家慈(中興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1996年,楊蔚齡女士成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在中南半島受戰爭破壞的國家中進行人道救助與社會教育的工作,至今十餘年來,不曾放棄過服務與關懷的理念。在2010年4月22日,楊女士受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蘇義淵老師之邀,前來進行「4月22世界地球日,用愛改變」的演講,講述從她開始服務到今天的點點滴滴……
邊陲的燈火
楊蔚齡出生於1960年,大學畢業後在中華航空公司擔任空姐,同時也是救國團的救護員。她說她第一次碰到的救護個案,是一個因為厭煩身體疾病而上吊的老先生,到了現場,她發現自己心生恐懼、失去勇氣去碰觸他,後來在警察的幫忙下將老先生送上救護車,但因為疏忽考量病人本身的病史,而將他以一般方式擺放在擔架上,導致病人死亡。她因此深感內疚,在幾天的思考裡,她有過想放棄的念頭,她說:「我告訴自己,如果我害怕的話我可以放棄,因為還有更多的情況在等著挑戰我。我可以回到純粹空服員的悠閒生活,人生可以活得容易,我為什麼不?」但楊蔚齡決定要接受這個挑戰,她要學習讓自己不再害怕,學習更多的急救技巧,她說:「如果有機會,我不希望有任何一個生命再在我手上溜走。」
楊蔚齡在下了這個決定之後,只要不是在飛機上的時間,就隨救護車跑遍大街小巷處理傷亡案件。在這一段期間內,她體會到生命是不可思議的脆弱,她常思考:「生命的目的地在哪裡?生命的價值、意義是什麼?」就在她參與救國團的服務之際,在工作上也見到了中南半島難民的問題。
1988年,楊蔚齡在曼谷機場上見到一百多名從戰場逃出的難民,有些人身上還帶有家當,有些人則衣衫襤褸。她說:「這一批難民是幸運的。他們已經被美國政府接收了,在機場等待被接收。」楊蔚齡說,她第一眼看到這些人時感到很好奇,小孩子應該都很吵鬧的,但那些等待班機的小朋友為什麼一點哭鬧的情形也沒有?就連大人都面無表情、不敢隨意走動。後來,她詢問了這些難民的情況,才了解他們在難民營等待被收容,等了很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了,他們深怕錯過這樣的機會,因此,別人的一舉一動都很容易造成他們內心的恐懼。楊蔚齡說:「雖然我已經做了許多社會工作,但人生有許多的境界是我們必須經歷過才能去理解的。那時候的我還是不能理解難民的經歷是怎樣的沉痛。」
1989年時,她申請了紐約皇后大學的教育研究所,但是在看到難民營的情形之後,她毅然決定前往紐約讀書前,先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加入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到難民營服務,她希望自己能為這些難民做些什麼。一旦開始之後,她發現,現場需要援助的人多到超過她的想像,因此她一待,就待了8個半年,原本申請的大學也就沒有去唸。楊蔚齡說,第一次參與服務,共經歷了9個月才回臺灣休假,那9個月發生了許多事情,她所接觸到的人們,沒有一個家是完整的,所以在飛機上聽到即將抵達臺灣的廣播後,非常的感動,體會到有國有家的幸福,當時有「終於回家了」的感動。
1992年,聯合國宣布要結束難民營,將難民集中遣送回他們的國家時,有許多難民因為這個消息而自殺。那時楊蔚齡已在難民營工作4年了,而在這四年的時間裡,她看到生命的韌性,有許多難民即使困苦難過,但仍然堅持過活,只要有一線生機就把握住。她說:「生命有各式各樣的可能,那是我在難民營裡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事。」在陪同被遣返的難民返回家園的這段旅途中,她看到了更多生命的樣貌,更多讓她覺得不捨的情境。
有許多孩子是很無辜的,有些孩子有先天上的疾病,多半是母親懷孕時食用過期的藥物或父母疾病遺傳所造成的;而有些則因為意外,大多都是受到地雷的波及,導致身體殘缺;有些火燭意外,則因為受害人沒錢醫治,放任潰爛結痂,導致身體有許多遺留的症狀。楊蔚齡說,在服務的工作中,不是說想幫就一定能幫,有很多的情況是無能為力的,像一些得了先天疾病的小孩,當地的醫療沒辦法醫治,他們想帶他回臺灣接受治療,卻沒有辦法。
路上時常可以看到許多乞討的孩子,有些孩子受人蛇集團控制,這些小孩為了阻止飢餓感多半吸食強力膠,攤在地上就連警察來驅趕也無法清醒。許多孩子的生活是,撿到垃圾就有東西吃,沒有就餓肚子。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帶著笑容。楊蔚齡說:「不是窮的人就沒有笑容。很多的孩子,在這樣貧窮落後的地方還是有屬於他們的快樂,不是說一定要很富裕才會有快樂。」
楊蔚齡在服務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一些得了愛滋病的病人,在這些病人死亡之前,他們都會詢問他,是否有他們可以替他做的事?而許多人所要求的也不過只是一碗魚湯、一口榴槤,她說:「對我們來說,這根本就沒有什麼,但對他們而言,這是能夠讓他們帶著微笑離開的心願,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們就感到很欣慰。」
柬埔寨有一個名為「地雷村」的地方,在大戰過後,遺留在此地的未爆地雷,尚有一千萬枚之多,當地的鰥寡孤獨廢疾者非常的多,很多人只是到森林裡砍個柴或尋找食物,就因為誤觸地雷而造成身體殘缺或生命消逝。
「用愛改變」
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服務的主要內容是:提供助學金、教師津貼及培訓、增建教室、成立圖書館、興辦學校、收容流浪街童、舉辦職業訓練、設立創業貸款等。
1994年成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第一筆捐款,就是楊蔚齡〈邊陲的燈火〉一書的版稅,協會從一個人到現在有2,000以上,一年的工作經費雖然不多,但他們可以用這些錢做很多事情,楊蔚齡說:「很多事情不一定要是雄偉的大山才能達成,點滴可成江海。」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能夠把服務送給需要的人手上更要緊。
會以「知風草」做為協會的名稱是因為感到活在落後地方的人,他們的生命就像草一樣,除了少數人知道他們曾經活過以外,他們沒有戶籍、沒有身分,在他們國家裡連一點紀錄都沒有。知風草這個名稱,象徵著「關懷貧窮」與「文化播種」的精神。
在目睹了這麼多的災情後,楊蔚齡說:「我們看到越多,越需要付諸行動。」物質上的補助常常一把火燒過就什麼都沒有了,她說:「教育就是最好的行動。」因此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幫這些孩子成立學校及助學金。在這16年至20年的服務時間裡,楊蔚齡描述,雖然遇到的困難很多,但他們從沒放棄過,即使跋山涉水,也要到一些村落去,只因為那裡有小孩需要機會接受教育,可以說他們是在絕望裡找希望。
後來,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在當地建設了一個收容中心──「知風草之家」,收容6至15歲在泰柬邊境流浪、乞討、貧困的兒童,除了安排他們接受正規教育外,也讓他們選擇學習一技之長,為將來的自立生活做準備。楊蔚齡回想起「知風草之家」剛創辦時,有許多孩子常常在半夜逃走,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的對他們好。她說:「我們的孩子不相信人間有愛,他們在外生活時是必須跟別人搶飯吃的,還有一個孩子被外面的大哥用刀劃得滿頭疤,因為這樣比較可憐,如果沒有乞討到東西,就會被打一頓。」他們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的,因此一旦有人關心他們,這些小孩反而不相信。但在長年努力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讓收容中心裡的孩子相信,這裡的人並不會把他賣掉,並且把老師當做他們的媽媽,校長當做爸爸。從不相信到相信,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楊蔚齡說,在這些年裡,除了辛苦外,也因為這些小孩而有很多歡樂。
楊蔚齡曾經遇過最大的挫折是在6、7年前,當時處於身心俱疲的情況,整個人就生病了,完全沒有辦法工作,那段時間知風草一度要倒掉,因為沒人可以替她承擔她的工作。楊蔚齡說:「人生遇到瓶頸時,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因此那一年沒有進行募款,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情,做不到的就不要做,她說:「釋放壓力不是卸掉責任,因為這是選擇性的,你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楊蔚齡說:「有時候付出這個動作本身就意義非凡,它可能不是一個財富,可能沒有什麼成就,但它提醒我們,每天都是有意義的。」對她來說,她並不是放棄了空服員的工作,不是犧牲美好的假期跟生活,她是選擇去付出、服務,選擇積極的去面對生活。雖然救助的工作很辛苦,但是非常有價值,而她能持續下去的動力是來自於服務對象的改變,並且因為他們過得更好而感到滿足。
讓愛傳出去
「4月22世界地球日,用愛改變」的活動內容,除了邀請到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秘書長楊蔚齡來演講外,4月18日至4月22日還有為期一週的義賣活動與靜態攝影展。
知風草義賣活動很早就有,且進行範圍廣泛,不管是在臺灣本島或是在泰緬地區,甚至在網路上,知風草也有自己設立網站進行捐贈購買的活動,另外在露天拍賣網上也有他們義賣的平臺。義賣商品有泰緬地區當地人所做的手工品,也有的拍賣品是善心人士捐出來義賣的。
在這次中興大學的義賣活動中,義賣商品以知風草所提供的職訓作品為主,都是柬埔寨當地人的編織作品,如大象布偶、筆袋、眼鏡袋、收納盒、草蓆等。主持義賣活動的是中興大學的學生,成員有外文四的陳韻竹、楊子萱、洪正家、邱佩瑄,機械碩一的簡昆傑、財法四吳旻諳、財法三周楷宸及科法二歐怡君等人,他們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幫助當地的人民,並且讓大家對知風草有所認識。雖然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知風草這個組織,但很肯定它的理念與作為,對於知風草第三屆志工招募活動「乘著吳哥之翼,出發!」也都深感興趣,外文四陳韻竹表示,如果時間允許且具備專長的話,她很願意參加。
外文四的陳韻竹說,在進行義賣的這幾天,他們都是抱持著希望能為柬埔寨的小朋友盡一些心力的態度來工作,一旦義賣品賣出了,大家就會非常開心,彼此拍手鼓掌,並跟顧客說「謝謝」,因為他們覺得幫助別人是很快樂的事。
在靜態攝影展上,則由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提供相關照片及資料,在社管院一樓大廳展示,內容除了介紹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創辦人楊蔚齡之外,也刊登了泰緬地區的兒童所寫的作文。
參考:
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http://www.fra.org.tw/index_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