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突破表象──通識新制的訂立與願景

文|李景惠(中興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國立中興大學從99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各領域通識課程的全班學期總成績平均不可超過80分,引起全校師生譁然,不明白此新規定何以提案及定案,並對本學期首度實行也感到茫然。鹿鳴電子報訪問通識中心林清源主任,以及行政業務組陳協成組長,為此新規定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從提案到定案

此項事關全校師生的重大決策,由教務處提案,並於民國99年11月1日第60次校務會議通過。

「我個人非常支持這個構想。」林主任表示,由於通識課班級數多,學生來自各院各系,這樣龐大的班級課,若各個老師在評分上相差懸殊,就容易產生一些流弊。例如分數打較高的老師,學生選課時,他的課程就會在第一時間被搶光,反觀評分較嚴格的老師,即使是專業認真的好老師,選課過程中仍不吃香,甚至面臨流班的危險。

這個現象從上學期學生選課狀況中就可明顯看出,學生總是說通識名額不夠,但最後統計通識課程的名額尚有一千多個缺額,這些有缺額的班級,通常是給分較嚴格的老師所開的課。林清源說,有鑑於此客觀事實,若有一個大致的評分基準,能將問題減緩,就像在大考中心閱卷時,要有一個「試閱」的步驟,目的是希望老師評分時有共同的基準點,分數較公平客觀,希望能將這樣的精神帶到通識課中。

不是將分數壓低,而是把分數拉寬

許多師生都有一個疑惑,如果全班都表現很好,有九十分的實力,卻都只能得到八十分的成績,這樣不是很不公平?林清源表示,每個老師對學業認知及標準不同,希望評分時仍不要有過高的情況,盡量把中間分放在80分上下,至於特別優秀或不認真的學生,老師打高分或低分通識中心都不會有意見。

林清源說,希望老師評分時使用「多元指標」,而非「單一指標」,譬如若只以考試為標準,全班成績會有偏高的可能,但如果加上學習態度、作業、報告等多重指標,就能將分數高低區別出來,提高鑑別度。

陳協成表示,全班平均過高、過低或一致(例如每位學生都是79、80、81差距甚小的分數)都不算有鑑別度,一個有鑑別度的評分,能讓學生得到應得的成績,使成績呈現常態分布,因此新的制度不是為了將90分壓到80分,而是讓90分得到90分,60分得到60分,將分數拉開,學生各得其所,耕耘多少,就收穫多少。

改變制度,改變態度

陳協成認為,評分過於不一致,學生在選課時大多會考量「分數甜不甜」這項條件,反而不會將有興趣、應修的課程放在第一位。林清源則言,學生修了「營養學分」,浪費時間生命,賺到的只是一個分數,實在不值得;若一門通識課分數平均很高,有的甚至不去上課就能「躺著過」,對用功的學生很不公平,也沒有鼓勵大家上進的效果。

林清源說,各班成績差距大,沒有對等性,成績高低與否不一定和學生的努力程度成正比,成績變得參考性低、沒有意義。陳協成認為,教學評量時,學生也傾向給「高分老師」好評價,分數不高的老師評價較差,但調查後發現,這之中不乏認真專業的老師,反映出教學評量的不公平,而這些缺乏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最後也不願意再開課,受害的是學生自己。

未來職場要求的是專業能力和態度,尤其態度是錄取與否的關鍵,也是通識意義所在,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是學生應有的態度。改變制度,改變態度,將分數常態化,各班評分標準趨向一致,督促學生也督促老師,達到一起進步、公平競爭的效果。

通識不是「營養學分」

林清源表示,除了專業知識,學生其他能力需靠通識中心養成,例如文化素養、溝通能力、國際視野、社會與生態關懷等,通識中心除了課程也會辦許多富教育內涵的活動,用心投入其中,是未來決勝關鍵。陳組長說,就像蓋橋一樣,專業能力能造出一條堅固的橋,通識課程能讓橋環保又美觀,通識和專業課程應有相同重要的地位,而非「次級」的營養學分。

就像有的學校用ABCD等第制,以標準差的方式將分數拉開,通識中心的新規定也是同樣的理念。林清源說,制度實施之後還會持續觀察、再做調整,希望帶給學生正面影響,用正確態度學習、評量老師,也讓老師上課更加用心,一個環節扣緊一個環節,教學相長,好的老師得到好的評價,認真的學生也獲得理想的成績,是新制度的最終目標。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