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隱藏的符碼──打工

文|蘇美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三年級)

《淮南子》〈說山訓〉寫道:「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季節的挪移往往透過自然景物來展現。社會的轉變似乎從未留下痕跡,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打工形態,暗示著我們什麼樣的密碼?透露出何種端倪?藉由大學生「打工」活動中,解讀出社會轉變隱藏的符碼。

記憶中的打工拼圖

序曲

以前大學生打工,大多數是為了生活上的經濟所需,因此當時中興大學的勞作指導組(即今勞作助學輔導室)提供工讀機會幫助清寒學生,另一方面也替代了一些校內所需的人力資源。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江乾益表示,他於大學時期也擔任學校長期工讀的職務。

黑森林的曾經

晨起運動的人們在黑森林裡接受針葉林芬多精的洗禮,幾聲清脆的鳥鳴劃破天際。在黑森林形成之前,民國64年,正是學校建設新校區(約從惠蓀堂以西,往南至機械館、土木環工大樓)時期。學校將全臺灣的針葉林樹種在今黑森林一地實驗種植,由於樹種矮小,約莫與膝同高,因此主要工作便是將樹旁的雜草去除,讓樹得以自然成長,江乾益即曾經擔任黑森林的林木撫育工作。

消逝的雙池

校內工讀方式還有在雙池(今圖書館東側溫室區)當長期工讀生,住在雙池旁的工寮。談起記憶中的雙池,江乾益笑著說:「由於它周邊環繞著竹子,加上夜晚時魚跳出水面聲音彷彿擊磬般的清脆,我們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碧竹魚磬院』。」

雙池的工作必須在早晨六點起床,把週遭環境打掃乾淨後,再到興大七村(今操場)撈浮萍餵從西南海岸買進的草魚苗。草魚長大後,除了餵飼料之外,還要割嫩水草餵養。當時工讀金每月固定600元,一個月工作30個小時,但當時生活費一個月約需要2000元,才得到基本的溫飽,由於每小時工資約20元左右,因此一個月幾乎需要工作100個鐘頭才有足夠的生活費。

民國66年夏天,中興湖闢建完成,他又進駐湖西南隅小山下的工房,直到民國68年畢業離校為止,工作內容大致相同。

廣告傳單

除了校內工讀外,偶爾會有賺取外快的機會。江乾益表示,當時臺中市的建設公司正興起,工讀生在清晨四點多左右,市場開始營業時,赴早市發廣告傳單,每發一張以一毛錢或兩毛錢計費,補貼些許的生活所需。發放海報的地區,北起大甲溪,南到彰化縣,東至埔里、水里一帶。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提到當時是否有同學到餐廳打工,江乾益則表示對學生來說那樣的環境過於複雜,當時學生所以會選擇在校內打工就是為了能兼顧學業,同時期工讀的同學都非常的自律,日後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好的發展。談到此處,他便順口唸了杜甫〈秋興〉八首之三,其中的詩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觸。在問到當時工讀生日後的發展時,他表示,如今校內的學務長鄭經偉教授,藝術中心主任陳欽忠教授;校外如行政院經建會廖耀宗處長,陸委會羅木坤處長,還有捐建本校語言中心萬年樓的企業家林萬年先生等,都是當時校內工讀生的主力份子,因為能自律兼顧學業,在職場上也都有傑出的表現。「樸實勤勞」應該就是他們在身上隱藏的符碼。

對於現今學生的打工活動,江乾益認為,若是家中經濟許可,並不建議學生將心力放在打工上,雖然在工讀過程中可以學到一些經驗,但課業學習的時間容易耗損,年少讀書的時光非常珍貴,兩相衡量之下,打工的作法並不足取。

變與不變之間──家教

家教以往即是大學生最常從事的打工形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建福談到當年自己透過校內家教中心,替小學生課輔的經驗,當時小學還未設立英文課程,因此主要是幫小學生加強國文、數學等科目。

他還提到,當時的學生大部分在校內工讀或當家教,但仍有同學從事其他的打工活動,例如:早晨送報紙、當推銷員賣錄音帶類的產品,或是到當時民歌餐廳駐唱、端盤子等。其中較為特別的打工形態是他當助教時,由於當時環境、風氣影響,總圖書館不提供大陸出版書籍讓學生借閱,而把當時系上發訂的書籍送回圖書室管理,因此需要工讀生負責辦理大陸出版書籍的借閱工作。

回憶當年打工和現在學生打工的差別,李建福認為當時的學生打工主要都是因為家中經濟需要,不同於現在有些學生打工是為了其他方面的需求。對於打工他也抱持以課業為主的看法,他說:「打工就是為了幫助生活上的需要,若成為生活上的負擔影響了課業,那就不值得了。」

建構中的打工符碼

 

飲食與生活

相較於過去,飲食習慣改變,不再以米飯為主食,因此許多異國的飲食文化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餐廳、麵包店林立,也逐漸變成學生打工場所之一。

曾在西餐廳打工的中文系三年級邱珮瑩同學表示,起初到餐廳打工不僅是為了生活上經濟需要,而是可以認識不同的工讀同學,以及學習關於西餐方面的知識。她提到,在打工餐廳有分外場、內場與吧檯,剛到時從外場開始學習,工作內容為幫客人上餐點、清洗餐具等等,同時必須熟記菜單上的菜餚、餐點的特色,期間會經由考試的方式來加薪及調整工作內容。考試通過後可選擇要於內場工作或是吧檯,內場可學會做生菜沙拉與一些餐點,吧檯則需學會調酒、調飲、煮咖啡等等。

邱珮瑩表示,由於打工的餐廳鄰近校區,客人來源不會過於繁雜,只有附近居民、學校教授和一些聚餐的學生而已,因此在西餐廳工作對她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學習經驗。

另外在麵包店打工過的中文系三年級陳春梅同學表示,自己當時剛從高中畢業,趁著大學還未開學之前到麵包店打工,期間也找過補習班之類的工作,但因補習班較希望的工讀對象為大學生而作罷。

在打工期間她發現,附近的國中生放學後常到店裡購買麵包當作點心,其中也有部分家庭主婦買麵包是為了當隔天的早餐,飲食習慣已和以往不同。

冬、夏令營裡孩子的大玩偶

近年來冬夏令營等活動逐漸增加,加上時間恰逢大學生放寒、暑假,許多冬、夏令營隊常招募大學生,以帶領小朋友做活動的方式來打工。

擔任過臺灣省野鳥協會冬、夏令營小隊輔,中文系四年級黃文萱同學表示,自己會參加此種打工活動有兩個原因,其一因為自己是校內自然保育社的社員,經社團學弟介紹得知;其二則因為自己本身對於鳥類的觀察等有興趣,而參與了此活動。

在活動過程中邊照顧小朋友的同時,也可以聽營隊裡的老師講授關於鳥類或其他動植物方面的知識。此外她提到,現在的小孩因為住在都市,無法常常接觸大自然的生物,因此冬、夏令營的活動,使小朋友藉此機會能多與自然接近。

音樂饗宴

「當一個人某個地方被遮蔽,上天必會賦予他另一個更好的天賦。」中文系四年級王思方同學眼角裡閃爍著淚光如此敘述著。她在2008年4月19日,義大利知名盲歌手安德烈波伽利來臺演唱時,到臺中洲際棒球場當工讀生,問起為何會想做此種打工,王思方表示,當時看到應徵機會只想著能聽到安德烈波伽利的歌聲,因此就跑去應徵了此一工作。

工作內容主要是於入口處檢查票券、維持現場的秩序,使大家能按照順序排隊進場。對於進入演唱會的人,她表示由於門票有不同的價碼,因此聽眾的範圍相當廣泛,有學生也有政商名流,都是為了感受那如天籟般的聲音。

安德烈波伽利的聲音非常遼闊,即便是無法入場也能聽見,她形容當晚的感受就如同安德烈波伽利其中的一首演唱曲:「我的太陽(O Sole Mio)」一樣,像是被和煦的陽光照耀著,連心靈都感到很溫暖,王思方認為這樣的打工經驗很棒!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