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歷史與信仰的凝視──三級古蹟樂成宮

文|林婷婷(中興大學中文所一年級)

樂成宮位於台中市旱溪街48號,於民國74年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在地方上具有信仰、教育、人文、藝術等意義。由於距離中興大學約5-10分鐘的車程,故廣受中興學子喜愛,不但時常前往祈求在外求學平安順利,對於樂成宮二百多年的歷史沿革、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也感到好奇。

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賴怡璇同學便表示:「第一次前往樂成宮是由於所上學長姐的介紹,而我對這座三級古蹟的第一印象是廟宇奉祀神明眾多,建築充滿古味,使人有發古幽思之感。」

對樂成宮一帶的居民而言,「旱溪媽祖」(台語唸作「旱溪媽」)是他們比較熟悉的名字,由此稱謂可以得知樂成宮奉祀的主神是媽祖,而它的歷史也和清朝移民拓墾的發展有關。

曾任樂成宮導覽人員,現任樂成宮幹事的高秀鳳說明:相傳在乾隆年間,林大發第十五世祖林簪渡過黑水溝來臺拓墾,為祈求抵臺與開墾的順利,便自湄州天后宮恭迎「老二媽』金尊來臺。林氏一行人自台中港〈土角堀〉附近登岸後,歷經跋山涉水,在經過烏溪、大里後,最後來到旱溪樂成宮現址。

林氏等人因旅途疲困,便在此地稍作休息,準備離開時,卻發現媽祖神像重鼎萬鈞,眾人驚詫異像,便以執筊詢問媽祖,而後便依媽祖意願擇此聖地奉祀。剛開始暫放於三合院民宅,俗稱為「媽祖婆厝』。後因香火鼎盛、信眾日聚,便由在地仕紳捐錢出資於現址創建廟宇,是今日樂成宮的前身。

高秀鳳說,「樂成宮』之名便是取自「歡慶開墾有成』的典故,這稱謂的由來,以及廟宇的創建,其實就代表著一部地方開拓史。

這段立廟神蹟伴隨著樂成宮收藏的清朝器物,使廟宇更顯高雅端穆氣質。高秀鳳表示,目前樂成宮內收有清嘉慶神桌、道光年間的古木香爐、古門枕石和下門臼數件,而三川外步口的一對青斗石門前獅亦是道光六年刻成;在廟宇內外的梁柱上亦可看見有日本時代大正、昭和年份的落款,讓人得見時間在此移動的痕跡、先人在此信仰的虔誠。

樂成宮建築是二層樓,除了正殿奉祀的媽祖,以及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外,在一樓後殿、二樓後殿、一樓虎邊護龍、二樓龍邊護龍都另外配祀神。奉祀神明雖然多,但皆是大家在廟宇中時常看見的神明,如玉皇大帝、觀音佛祖、三官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註生娘娘、月老星君、五路財神、文昌帝君,以及六十尊太歲將軍等等,由此可看出道教在樂成宮的發展和多樣轉化。

樂成宮每年例行最盛大宗教活動是在媽祖生日的農曆三月期間,和台灣大多數的媽祖宮廟一般也會有繞境活動,而樂成宮的遶境活動還有一特別名稱叫「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樂成宮的「遶境十八庄』習俗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高秀鳳解釋,早年時確實是十八庄,但在時代變遷下早已超過了十八庄,範圍擴及太平、大里、北區、北屯區、西區及南區等。

「遶境十八庄』的起源是「烏龜仔』病蟲害。烏龜仔是一種水稻害蟲,相傳過去蟲害嚴重,農民幾乎束手無策,直到有庄民恭迎旱溪媽祖出巡後,發現因媽祖遶境多會下雨,而雨水會沖走稻田中的烏龜仔,眾人便認定是媽祖顯靈的神蹟,於是其他庄也開始恭請媽祖遶境,就這樣開始有了「遶境十八庄』。

樂成宮每年媽祖繞境活動從農曆3月1日開始,當日早上舉行隆重的起駕儀式,名為「天上聖母巡境大屯十八庄上轎起轎典禮』,邀請政府官員、地方仕紳參與主持,遶境首站第一庄烏日鄉東園村「東女慈聖宮』的廟方人員也會帶著百年歷史的「頭旗』來迎接媽祖。

在3月1日被東女慈聖宮迎接遶境後,當晚在該宮內休息,待到隔日第二庄大雅鄉永興宮的人員親來迎接遶境。等到十八庄街出巡遶境,再回到樂成宮時,已是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當天了。

這項具有歷史和教化意義的傳統,也衍生出許多相關俗諺和慶典。高秀鳳解釋,有兩句俗諺「旱溪媽祖蔭外庄」與「旱溪媽祖大旗腳」:前句並非是指旱溪媽祖只照顧外面的庄頭,而是說由於旱溪地區之外的庄落恭請樂成宮的媽祖出巡遶境,而使他們平安順利、農作豐收,表示信徒感謝神明之意。後句是指在「大旗」迎接媽祖前來繞境的同時,當地居民為了準備祭品與繞境後的宴客,致使家境貧困的人家必須要去典當家中物品才能有足夠金錢來支付,顯示出一種自嘲的心態。

在慶典活動方面,過去常見的有「作戲」和以流水席宴客。所謂「作戲」是指在神明生日時,由廟方或想向神明還願的信徒出資邀請戲團來表演歌仔戲、布袋戲以讓神明觀賞。高秀鳳說,不但要「作戲』,而且要「作大戲』,如加演「八仙過海』神仙戲讓神明觀賞,以慶祝神明生日。

但由於「作戲」費用較高,若聘請歌仔戲團表演則花費昂貴,再加上欣賞的民眾亦不復過去熱烈,因此在現代社會裡已較少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以布袋戲,或電影放映為主。

隨著時光而逐漸消失的是流水席宴客。高秀鳳回憶,小時候在旱溪時,每當3三月23日媽祖生日時,庄內熱鬧非凡、人潮湧聚,家家戶戶都是宴客歡慶的盛況,但現今都已消失了。

消失的時間點是從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一方面是因為地震後大家仍心有餘悸、無心歡慶,二方面是因為民生富裕後,人們對流水席的參與度降低,流水席宴客的習俗就這麼消失十年了。

除了3月23日的遶境活動外,樂成宮近幾年還有一項吸引未婚男女前往參與的活動,那就是在農曆8月15日月老星君生日當天舉辦「未婚聯誼」活動。

高秀鳳說,未婚聯誼活動的起緣是由於常有父母來廟裡參拜時,順道為自己尚未結婚的子女們詢問有否可以認識的對象,於是讓樂成宮興起了舉辦未婚聯誼的構想。

第一屆「未婚聯誼」是在樂成宮的地下室舉辦,當初只提供50對男女名額,但反應十分熱烈,不但報名踴躍,活動當天連未婚男女的父母也到場參加,使得原本不大的地下室更顯得熱鬧。到了第二屆時,則改在廟埕舉行,名額也增加到150對,並請救國團來承辦。

節目首先是由樂成宮董事長來主持,並與眾人一起向月老星君慶生、祭拜,並祈求當日活動順利、期許未婚男女都有合適的對象。而後便開始正式的聯誼活動:自我介紹、拋繡球的遊戲,以及刺激的牽紅線活動。

「牽紅線」是指拿300條捆在一起的紅線,由300位男女各執一端線頭,牽到同一條的男女就是比較有緣分的男女。這個活動比較刺激有趣,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和自己共執一條紅線的對象會是誰。去年舉辦活動的3個月後,就有家長拿喜餅前來告知廟方人員,表示自己的子女已經辦理訂婚,屆時結婚時會再前來祭拜月老星君。

如此充滿趣味性又幸福感的活動,要在今年農曆8月15日舉辦第三屆了,這次預計名額男女各200人,或許到時候又會增添許多對佳偶喔!

樂成宮是國家第三級古蹟,其建築風格自有特色。高秀鳳說,樂成宮是傳統閩南式漳派日字型的建築,由當時臺灣漳派大師陳應彬負責建造,陳應彬是清末臺灣彰派建築師的大家,與他並列的則是建造台北龍山寺的泉派大師王益順。

漳、泉二派的不同,在於漳派的特色是裝飾較為華麗,這一方面是風格的不同,一方面也是因為和傳統漳派在來到臺灣後,與臺灣風格相融合而產生的特色。高秀鳳說,有句俗諺「入廟看廟門,入厝看菜園」,表示到了一座廟宇,可以藉由它的廟門外面知道它的精采之處在哪裡。而樂成宮亦然,站在樂成宮廟門前,便可看出由陳應彬首創的「升庵假四垂」建築。

「升庵假四垂」是指一種將兩座屋頂上下重疊的技巧,在原屋頂上再加蓋一座較小的屋頂,這樣的形式出現在寺廟中港間的屋頂。對此,高秀鳳解釋,寺廟屋頂形式原是為雙倒水形式的四面,若在這個屋頂上再加蓋一個屋頂,就彷彿是屋頂伸長了脖子般又出現了另一個屋頂。

「升庵假四垂」的功用可以讓廟宇看來更為宏偉高聳,造成心靈上的敬畏感。現今寺廟的常見此構造,但其實這是從陳應彬而來的。除此之外,由於傳統建築是不用釘子來固定梁柱的,而為了使梁柱更加穩固,「升庵假四垂」可以藉由自身的重量,強化上下的穩定度,才不會在強風豪雨下有掀頂的危機。

「升庵假四垂」還有另一功用,即是多出空間、面積可以讓喜愛裝飾的漳派再次展現其特色。

陳應彬擅長的除了「升庵假四垂」外,還有「南瓜筒」。這是指於梁柱上的木作裝飾像顆南瓜而得名,與泉派「木瓜筒」有不一樣的風格。

目前樂成宮內的三級古蹟主體是指樂成宮的正殿、三川外步口、三川內部口,以及正殿左右二邊的過水廊。而二樓部分的後殿,以及左右護龍:龍邊護龍、虎邊護龍,則是民國80年之後因應信眾的要求才增建的。

身為地方上的精神指引,樂成宮也積極與當地民眾親近,像是當地的國中小學皆會前來參訪樂成宮,而樂成宮方面也藉由導覽人員使學子們可以了解這二百多年歷史的璀璨風華。除此之外,樂成宮也積極贊助學校,除了提供學生獎助學金外,也會出資教材補給和營養午餐費用。

樂成宮載負著地方信仰的寄託、移民墾荒史、在地居民生活奮鬥的經過,以及教育的責任,可說是一座充滿過去回憶、現在足跡和未來希望的廟宇。當你有空暇之餘,不妨前來探訪樂成宮,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喔!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