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湘玲(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三年級)
大學,是讓自己所學能夠更為專精的學習階段。但是,除了專精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元、更廣闊的學習知識,以便讓自我發展更為完整。基於上述理念,通識教育因運而生,讓大學生在接受大學教育之時,不再侷限於專業領域,也能夠學習到博通的「人」學教育。
通識教育的沿革
中興大學的通識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贊助下,促使校內的通識教育重新規劃課程設計,更能符合現代教育的通學觀念。
中興大學的通識教育初期是由「共同科」來執行,課程內容有本國語文、外國語文、本國歷史及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等四種課程,學生必須在此課程中修滿八學分,方能符合當初的課務規定,這些看似硬性的課程裡所包含的家國意識形態也相當鮮明。
但現今的通識教育逐漸改變了這樣的情況。
中興大學的通識教育主要經歷兩個階段的改變:首先由「共同科」轉移到原隸屬於教務處下的「通識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並且改制為歷史學群、社會學群、人文與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應用科學領域(科技學群)、應用科學領域(生活學群)、綜合領域等八大學群。
通識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又於2008年由隸屬教務處的一個單位,獨立出來成為行政組織中的一級單位,並且改名為「通識教育中心」,課程也由原舊制改為新制:語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四大領域,做為推動中興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的主要面向。因此由課程規劃上的改變,除了看出社會潮流的轉變過程,也能觀察出校內教育方針走向的改變。
一種「跨」過才知道的學習經驗
目前負責「通識教育中心」的陳淑卿主任,在談到通識教育的主要概念時,認為因為以往的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是附屬角色,因此無法發揮通識教育的特色,現在自成一個獨立單位後,能夠由一些對通識教育有經驗、具熱誠的教務人員負責規畫課程,是幫助通識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
她說,現在的課程分為語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四大領域,是將原本的八大學群的特色及專業融合濃縮後所改制的,而且在原本的學群中發現到,通識教育規劃時人文與藝術的部分較為缺乏,因此在人文學群方面也增加了藝術類與哲學類的課程。
不單一的課程規劃,帶出的是多元化多選擇的課程,而在規畫這些課程是否會遇到難題?陳淑卿說,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師資上可能會有不足的情況,因為原初的系所並沒有藝術或哲學方面的師資,所以在增聘此方面的專業師資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為配合並落實通識教育的課程,「通識教育中心」另外和「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合作,創辦通識教育的TA制度。透過研究生協助教師上課,不只讓外系生可以在課外時間尋求研究生的幫助,教師也能在教學繁忙之際讓研究生協助準備教學內容,而研究生亦能在協助過程中獲得教學經驗。
另外,由於以往通識教育未受到重視,在推廣新制上,要如何改變學生對通識教育即為營養學分的觀念?陳淑卿認為,這需要長期的推廣與授課老師的潛移默化。
在課程上需要注意到什麼?陳淑卿說:「通識教育因為是讓本科系之外的學生來選修的課程,所以在設計課程時要注重專業與對話。」她認為,以對話或是議題式導向的方式,主要是讓未曾觸及此領域的學生,也對授課內容感到興趣與啟發,「讓他們能夠將思考的觸角伸展到更廣的世界,這才是通識教育的核心思想。」
對通識教育懷抱著熱誠,本身也接任通識課程的陳淑卿說,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教授經驗,不僅學生能學習到屬於他們本科系之外的知識,授課老師也接受來自另一個領域的思考衝擊,因此通識教育是一種活化教育,而它的特色只有在跨出原本的思考框架,才能感受到它的影響。
自我思考.終身學習
在通識教育的第二次改革中,較有重大改變課程內容的人文學群,其中加入了藝術與哲學學門的課程設計。至於為何有如此的改變,負責規劃人文課程的人文組組長林清源教授說:「有這樣的課程規劃,主要是以人文關懷、多元思維、國際視野及終身學習能力等為課程設計的目標。」
林清源說明,由於中興大學本是以農學起家的背景,長期下來的教育方針難免有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但是在時代趨勢之下,人文修養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在舊制學群的基礎上略做調整,是為彌補原本課程設計上的不足。
但就目前通識教育的推廣情況而論,大部分學生對於大學仍需修習與本系無關課程的學分,通常感到不理解或是有疑惑。因為有疑慮,所以學生往往不願對此課程投注心力。
林清源說:「目前在推廣通識教育上,這是個一大難題。」但他也以小孩偏食的情況來形容這樣的觀念:就教育工作的性質而言,師長如同學生的父母,若學生只願修習本系課程,情況就跟小孩子只願吃一種食物的道理是一樣的。身為小孩子的父母,應該讓他們改善偏食的情況。
「通識的通應當是通達的通,不應淪為通俗的通。」這是林清源對於通識教育的堅持。
對於如何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林清源以藝術與哲學這兩個學群的課程為例,他認為藝術學群課程應引導學生建立「美」的鑑賞能力,而哲學學群課程應培養學生建立思維與批判的能力,這種觀念與能力一旦建立起來,即可以終身受用無窮,不會因時代推移或社會環境變遷等因素而喪失。
通識教育的推廣正如同陳淑卿與林清源所說,是一種需要更多人力與資源協助的教育。其中最艱難的,即是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長期累積的刻板印象,認為它不需太過花費心力,又認為它是營養學分的想法。但是,若要達到學習上的通達,其實是更需花費心力的。它所做的啟發,是當自身有所付出後,才會在往後的生活中慢慢浮現的學習效應。
感謝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淑卿主任、人文組林清源教授接受訪問,朱立雯小姐協助聯絡受訪老師。
參考資料:
1.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網站:http://web.archive.org/web/20120525130843/http://www.nchu.edu.tw/~c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