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兩岸大學觀察

文|黃楷庭(進修部文化創意產業學程一年級)

在今年暑假的開端,有幸代表學校參加由北京科技大學主辦的交流營,雖然我們一行人只在北京當地待了短短的一個禮拜,但是也與當地的學生有了不少的交流,也給自己在心湖裡丟下了一顆震撼彈,剛好藉著這次的機會,整理了一下我的想法與感受,在這次的交流中,我發現內地的大學生在求學的態度上與臺灣的大學生很不一樣。

大學生涯比一比

臺灣的中學生在為期3年的高中學生生涯中拼了老命地讀書,最終的目的當然是考上人人稱羨的頂尖大學,而內地的中學生唸書的目的當然也是如此,不過,明顯不同的是,臺灣學生與內地學生在考上大學後的態度以及想法。

臺灣的學生往往在進入大學殿堂後,像是要從壓抑3年的壓力中釋放出來,猶如脫韁野馬般的開始翹課、聯誼、夜遊、夜唱……等等,雖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是如此放縱自己去享樂,但是這已經成了普遍臺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甚至因為玩樂而被當掉或是退學的個案也時有所聞,在臺灣,甚至有句話在大學生之間如此相傳:「生平無大志,只求60分」,意思就是只要及格就好,對自己不需要求太多,也沒有太大的目標。

相反的,內地大學生在求學的態度就十分嚴謹,我想這跟內地眾多的人口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眾多的人口使得升學的難度相對的提高,所以在接受高等教育上比率就不像臺灣那麼普遍,而學生們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競爭後,終於考上了大學,但即使考上了大學,仍然不能鬆懈,因為在眾多競爭者中,想保持在前頭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誰也不知道在鬆懈的同時,是不是有人比你更努力,想要把你給擠下來。

此外,在北京參訪的期間,北京科大的同學帶著我們實地的走訪了不少名校,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校園是晚間的北京大學,暑假本應該是學生休息娛樂的假期,更別說晚上才要開始精采的夜生活,但是北京大學偌大的教室裡卻坐滿了埋首苦讀的學生,而且還不是少數,我們經過的教室幾乎間間都坐滿了人,這讓我著實感到驚訝,因為在臺灣,除了有修習暑期課程的學生之外,基本上是沒有太多學生在暑假期間仍然會在校園裡唸書的。

而從目前臺灣學生整體看來,求學的毅力與付出的努力和內地學生一相比較可說立見高下,多數的臺灣學生敷衍著教授所出的報告或是作業,電動也總是不離手,和內地學生激烈競爭、刻苦的狀態成為對比;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臺灣的教育體制比較創新,勇於引進新奇的事物,也使得學生在表現上較為活潑不死板,而臺灣的人文習性與民主的風氣使得學生在思維上比較開放不會僵化,較容易跳脫教條與課本,也比較有創意,在流行文化、設計方面較見其長。以此次參訪為例,我們此行參加北京「“傳承 創新 發展”2012海峽兩岸大學生科技舆文化交流營」」時,發現內地的學生選擇的研究主題較偏向學術方面,而臺灣的學生多是以新穎有趣的題材為主,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兩岸在學習的方式以及表達的方式就很不同。

另外一點,從經濟層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兩岸在經濟水平上的差異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文化,何以見得呢?先別談及學校的優劣或者是公立、私立的問題,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臺灣社會,目前的狀態是只要高中畢業幾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學,負擔的起上大學的費用,再加上目前臺灣從九年國民教育逐漸有發展成十二年國教的趨勢,造成大學生滿街跑的情況,而內地的遼闊疆土使人口分布不均衡以及在經濟水平上產生了差異,使得內地的學生特別有危機意識,相對的比起輕鬆慣了的臺灣學生也較具有國際觀,也比較有紀律,對自我要求也較高。

換言之,臺灣學生升學、求學環境的優勢可以說是建立在內地教育體制不均、政治封閉上的劣勢,但是近年來,內地開始向內改革、向外開放,因此臺灣的優勢在幾年後,是不是仍然佔上風就很難說了。當前內地的崛起似乎挾帶著當年戊戌變法的架勢,且正朝著成功的方向一步步靠近,不過面對內地的崛起,大部分的臺灣人似乎都尚未察覺到,某商業雜誌曾做過一份調查,調查臺灣學生出國留學的傾向,大陸在台灣學子心目中是排名第三,緊追在美加之後,然而臺灣在大陸學生心目中的留學排行榜則是吊車尾的,這情形使人感到憂心,且社會普遍認為陸生到台灣念書,是和本地學生進行資源爭奪戰,並予以撻伐、限制,殊不知身處舒適圈內的學子們正是需要一些外部的刺激,我認為在這樣的競爭下,我們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加以補強,否則,在自身「島國崇拜」思維的洗禮下,像鴕鳥一樣不肯面對現實,很快的台灣學子們將喪失競爭力,踏上放棄的不歸路,所以,親愛的同學們,當心了。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