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玟蒨(中興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國立中興大學多功能活動中心第二、三次公聽會分別於4月26日、5月8日舉行,由校長李德財主持,列席者包括捐贈人校友總會理事長林萬年、李祖原設計師事務所黃文旭先生及學校一級單位主管,於圖書館7樓國際會議廳舉辦這兩次公聽會。第一次公聽會並未出席的林萬年,在這兩次公聽會闡述其捐贈理念;而校方秉持公開溝通的立場,承諾此案若於校務會議中通過,將在不影響學生權益下興建多功能活動中心。以下針對公聽會各方觀點及建議進行採訪記錄。
林萬年理事長觀點──地標傳承,世代受惠
林萬年理事長以自身經驗作為開場,表示身為中興大學畢業生,下榻臺中長榮酒店時,由於未能看見自己母校作為著名景點印製於餐巾紙上,而讓他興起了要在中興大學建立地標建築的可能性。
臺中多所大學皆擁有外人耳熟能詳的記憶點,例如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逢甲大學熱鬧繁榮的夜市等,而中興大學尚未擁有自我風格的「地標」。林理事長表示,這是母校所欠缺的特質,透過建立「地標」,將有助於中興大學行銷國內外,並提升校內師生的向心力。
林理事長的構想自首次公聽會召開後引起師生間的熱烈討論,不少學生投書林理事長,其中的信件不乏希望將此筆龐大經費挹注於其他更迫切需求的男宿、游泳池、圓廳等的修繕與重建。對此,林理事長表示,需求的東西很多、待改善的校園問題很龐雜,但憑他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盡善盡美,而該筆資金的捐贈目的係以興建「地標」建築為出發,而非無條件贊助學校或者捐款給校長個人。林理事長對資金的數目也再三澄清,並非捐出特定的金額,而是願意捐出他能做到的部分,若資金仍有缺口,他願用募款的方式達成。
接獲了許多同學的意見與質疑後,林理事長也於此次公聽會上強調,假設他的善意只是徒增學生的反抗與不支持,那這項提議也將就此作罷,畢竟民意才是支持公共空間興建的最大力量。
李德財校長觀點──透明、公開化溝通,學校與師生共贏
對於林萬年理事長願意募捐多功能活動中心,李德財校長表達感激,但表示校方對校內重大工程議案,將持續以資訊透明、公開的原則,讓師生得以持續透過網頁、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相關工程進度,並擁有參與討論的權利。
面對此重大工程的興建,校方表示有三項大原則,首先該建案必須能帶給學校正面效益,其次不影響學生權益,最後則是經費部分由林萬年理事長經捐贈或是勸募方式達成,不須動用校方經費。
考量此公共建設之正面效益,李德財校長表示,圓廳部分的學生活動中心幾近飽和,多功能活動中心將有助於提升學生課外活動空間,並朝不收費的方式進行;而因多功能活動中心興建,學生體育活動空間將規畫於忠明南路地下道上面建替代球場,在多功能活動中心整體施工完畢後預計增加二十四面籃球、網球、排球場,以增加校內運動設施。
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地標建築,連結生命共創未來
公聽會邀請到李祖原設計師事務所的黃文旭先生到場闡述設計理念,對於地標(ICON)與學校的連結,黃設計師表示,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耶魯大學的鐘塔、東京大學的安田講堂、臺大的總圖等都是名校的地標,目前中興大學除了中興湖生活化的景點外,若能透過「精神性的聖地」,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精神性。
總觀中興大學校內規畫,目前並無設計中心存在,於是規畫以校門出發,沿著校門一路直走便可到達智慧之臺,此路稱為「智慧之道」。借「圓而神,方以智」的概念形塑智慧之臺,並融合天地人的概念:圓盤式頂端是為「天」,是師生講道之處;錐形等建築是為「人」,稱為「超越之道」,盼能使師生在攀爬的過程中,領略登峰造極的感受;而地下室是為「地」,可容納近一萬人。目前命名為「中興論壇」,並兼顧北宋大儒張載所言「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理念。
而後智慧之臺將於後方連接臺中市的康橋計畫,整體計畫是為從校門軸心出發,穿越智慧之臺,通往生態,連向城市的意涵。
師生代表──規畫應明確,功能需多方討論訂定
智慧之臺公聽會的舉辦,主要是讓教職員有發表意見的機會,而在場的老師也都不吝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新穎的建築是否無法融於校園整體規畫,以及在新銳和傳統之間如何抉擇?是否有必要建築在軸心點上,能否另覓他處,不影響到學生運動空間?實用性的規畫並不明確,能否有細部規畫?
面對這些問題,林萬年理事長表示,整體規畫仍須其他人共襄盛舉,並非靠他一人可以改變;關於地點的問題,運動場區已找到替代方案,而地點的選擇是不得不的選擇,若有更好的地點建議也能提出商榷。
學生意見──校內重大工程興建應注重學生教育使用需求
應用數學系的高同學於第二次教職員公聽會表示反對,他認為,中興大學以農立校,而今建立的智慧之臺卻要排擠農藝系的菜圃,這樣的做法本末倒置,而成立替代農園,對於天天要去照顧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改變太過苛刻;而蓋了多功能活動中心後,校園的景觀根本就如同大風吹,並不能算是有整體考量的校園規畫。
他說,以一所大學來說,辦學和研究才是最應該關注的焦點,而非顯赫著名的ICON,國外很多名校都擁有地標建築,但大多擁有歷史意義及背景,然而並非每一所名校都有地標建築,哥倫比亞大學有地標,但母校紐約大學並沒有,名校必有地標的說法,只是校方迷思,他本人也不認為智慧之臺能成為中興大學的地標。
生科院陳鴻震院長──重大工程應重視民意基礎
會後鹿鳴記者特別訪問了生科院院長陳鴻震,陳院長對多功能活動中心提出兩點看法:一為民意基礎的問題,校務會議固然是決議校方事務最後的管道,但校務會議在老師和學生的比例上以老師占大多數、學生占小部分,而這項建築勢必影響到學生,因此希望能藉由網路投票、一人限制一票的方式,以民意做為根本基礎再進行校務會議,減少爭論的時間,順利進行表決。
二為多功能活動中心的立意應是功能兼具地標,上述設計師的理念太過崇高,學生首重的為功能性考量。國外的地標建築一開始的設計理念並非地標而是實用性,甚至一個大學裡面擁有好幾個地標都不為過,圖書館、鐘塔都有其功能性,並且一開始的設計理念並非使其成為地標,而是以實用性為基礎、地標為附加價值。而今設計師的理念卻將地標視為首要目的,這樣的做法無法說服師生放棄現有的校園接受新的建築。
結語
第二次公聽會以教職員為目標對象,出席也以教職員佔大多數,鮮少有學生代表,基於校長認為資訊應該透明、公開的原則,特撰此文,盼能將公聽會所要傳達的意見立場,以平實的方式書寫,傳達各方意見、彙整目前公聽會所得資訊。截稿之前,林萬年理事長應陳鴻震院長之要求發表了願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投票的信件,李德財校長也向全校師生傳達了絕不犧牲運動空間的承諾,盼此舉能夠讓資訊完整公開、民意充分表達,以及讓師生發揮共同監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