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丹慶季歷史與老二媽信仰圈探源

文、攝影|黃豐隆(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臺中鄉圖主編)
依民間傳統習俗,農曆大年初二,出嫁女兒都會返回娘家,在西、南屯間流傳一則二百多年、每三年回娘家故事──「老二媽回娘家」,蘊含人間親情與神明事蹟,更具有傳奇性。2006年,歲次丙戌,農曆3月,是南屯萬和宮的老二媽每三年返回西屯的日子,西、南屯媽祖神明會與南屯萬和宮的頭人已擇定今年農曆3月11、12日(週六、日)二天,舉行回鑾祈福活動。
從烈美堂公祠談起
西、南屯信眾大都記得老二媽的傳說:西大墩庄大魚池廖家十四世祖諱元猛,字烈美公,其姑母名叫品娘,於嘉慶8年前往南屯萬和宮老二媽金身依靈,西屯信眾稱老二媽為「姑婆祖」。這則「姑娘依靈、升為媽祖」傳說一直牽繫著西、南屯二地間廣大媽祖信眾,敬拜的熱情二百年來不減。
依廖氏大族譜記載,廖烈美(1769~1844)係六世祖日享公派下敦公之第四子,嘉慶初年由原籍福建漳州二都宮坡移台,定居於西屯的大魚池,為大魚池派之開基祖。烈美公後代為紀念先祖,期望建立宗祠以維繫血緣、親情,乃在大魚池建立烈美堂公祠「清河堂」,組成「祭祀公業廖烈美堂管理委員會」。

依烈美堂內之碑記載,民國十五、六年間曾重建一次,1979年8月11日,召開派下員大會,成立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廖丁福為首任主委。1986年改建二樓洋房,次年2月奠基,同年12月22安座,二樓公祠供奉廖家歷代先祖。

烈美堂為傳統三合院格局,正身原為紅瓦屋頂,二側各有數條護龍,佔地寬廣。外埕左側還有一棵老榕樹,二側的護龍尚留著,猶有部分廖家後代居住,或可看出部分昔日的面貌。
「大魚池」在今西屯國小東側、屯平路、西屯路口一帶,據說,昔日有數口大魚池而得名。至今地方耆老記得,1995年以前,烈美堂前還有一口很大的魚池,85年間被徵收為公園用地後,建為「西平公園」,昔日魚池水波蕩漾,池魚穿梭的畫面已不復見。烈美堂門柱對聯如下:
烈尊功德綿長垂奕世
美貽昭穆分明啟後人
過去,排輩,派號多用吉祥的文字組成了詩句或長聯,依世代輩份取一字嵌入名字,從名字即可分出派別與輩份的高低。日享公大魚池烈美派之昭穆順序,從14世紀烈美公的「烈」字開始,昭穆文句如下: 現在丹慶季的管理人是西屯的廖財源、廖財華兩兄弟,為烈美派20世,父親丁樹公與祖父以雲公19世和18世,他的家族取名上以昭穆排序,至於其他宗親,在20世以後,名字則較有彈性,有些已不再循此順序了。

烈世文國以     丁財福祿昌
   14                     19               23世
蒼梧千載茂     丹桂五枝香
   24                     29               33世

丹慶季創建歷史探源

廖財華表示,只知是祖父廖以雲公、甚至曾祖父時就有丹慶季,然父親廖丁樹亦未交代下來。西屯張廖家廟管理人廖德懷回憶指出,丹慶季應在張廖家廟建立(1886建立)後才成立的,但確實年代其祖父廖國治公亦未告訴他。目前廖家保存的帳冊、選舉名冊等資料均未記載,因此詳細年代不詳。然而,廖財源順口提示一個線索:可由清靈宮的舊神轎找看看吧!?
在清靈宮會計賴小姐協助下,順利找出鎖在箱內的古早神轎。西屯清靈宮保有昔日舊神轎乙座,廖財源的祖父廖以雲曾說,這座神轎是當初丹慶季成立時用於老二媽回娘家祭祀的。果然,神轎側面刻有「嘉慶王戌年榖月蒲旦,天上聖母,西屯墩庄弟子仝敬,大正14年」字樣。
其中,「嘉慶王戌年」是嘉慶七年(1802),是指萬和宮老二媽金身雕塑的代,是目前關於「南屯老二媽傳說」的年代最早出現的文物記載。按:據1985年出版之「萬和宮史略」與2004年月出版「萬和宮志」二書記載,老二媽依靈的年代均為嘉慶八年(即1803年),萬和宮方面的史料與清靈宮舊神轎所刻的時間相差一年,何者有誤待查。「大正14年」(民國14年,1925)應是指「丹慶季神明會」成立的年代,由此可知,丹慶季應在日治大正14年成立的,至今已有81年歷史,當時西屯名稱為「西大墩庄」。

此舊神轎上面還刻有當年捐款者名單、金額,款項以銀員計,且有大銀與中銀之分,捐款者達90多人,其中以張姓居多,這是因西屯烈美派「活廖死張」、「廖皮張骨」習俗,另大魚池派有「不食雞頭」之禁忌。當初,西屯廖姓派下參加丹慶季,大都用先祖名之故。依參與者姓名可知,丹慶季並非只有廖姓大魚池烈美派成員,另有廖姓天與公與港偉日旺公派下員等。
舊神轎上名單整理如下表:

捐款人、人數 金額
張世榖1名 捐銀捌員
張門李氏1名 銀捐陸員
張朝順等4名 各捐肆大員
張世德1名 各捐銀參員
張士耿等 各捐銀貳大員
張有寶等13名 各捐貳大員
張有還等32名 各捐壹員
張朝笑等36名 各捐壹員
張大坪等3名 各捐銀中員

由上表可算出,全部捐款近二百大銀員,在日治大正時期是一筆大數目,用於購置田產、收租,永續祭祀西屯人的「姑婆租」一萬和宮老二媽。

丹慶季神明會運作
丹慶季成立以來,均由大魚池烈美派下成員當頭人。大正14年成立丹慶季時,由18世廖以雲掌握,傳子19世廖丁樹,至20世財字輩的廖財源,廖財華兄弟,均屬於西屯烈美派下,這可能與傳說中廖家閨女為烈美派,烈美派下成員據有正統與正當性。
廖財源平時在西屯市場賣魚為生,且只賣鰱魚一種,西屯菜市仔的「賣魚仔源」大家耳熟能詳。雖年歲已高、身子已經有些駝背了,宗親、子女們不忍,要他享享清閒,卻是一刻也不得閒。一手牽鐵馬、一手總拿「加志仔」─傳統的袋子,令人過目難忘。平日以鐵馬代步,身邊總帶著一只加志,裏面裝有丹慶季的帳冊、簡報或收租明細資料等,對丹慶季如數家珍,只要與他談起老二媽的事蹟,總是滔滔不絕。

廖財華曾任廖烈美管理委員會第三任主委,烈美堂重建就是在他任內完成的,由於父親耳提面命,交代許多丹慶季祭典事宜,目前整個運作由他與兄長廖財源共同掌理,丹慶季的史料與帳冊則由他保管。丹慶季成立時有80名會員,目前依然維持著,為順利運作,以20名一組分為四組,輪流負責每次祭祀事宜,三獻禮祭祀者與工作人員每人可分豬肉二台斤。丹慶季鼓勵年輕一輩成員的參加,盼成立目的能世代相傳下去。
已成立81年的大魚池「丹慶季」目前由烈美派下20世廖財源、廖財華兄弟負責,依據民國65年選舉名冊,共有80名信眾,當時到現在,幾全部都是廖姓人士,這與舊神轎上捐款者多數為張姓的情形相差很多,可能是民國60年以後,與租金分配、參與每次祭祀回鑾工作者有關。
至今,丹慶季還有不少公業放租,收入專款用於每年農曆三月的字姓戲與每三年一次的老二媽返回西屯的相關祭祀費用,這樣運作模式81年來主事者一直維持到現在。丹慶季並為未設立管理委員會或登記為祭祀公業,全由廖家兄弟主事,組織較為鬆散,雖無財務困境,惟部分田業與現租戶偶有瓜葛卻無法正式商談,這是目前丹慶季所苦惱的事。
南屯老二媽的信仰圈
林美容所著「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一文指出:「信仰圈為某一區域範圍內,以某一神明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信徒之志願性的宗教組織。任何一個地域性的民間信仰之宗教組織符合此定義,即以一神為中心,成員資格為志願性,且成員分佈範圍超過該神的地方轄區,則謂其為信仰圈。」
老二媽的信仰圈可以從組織、例行祭典與遶境活動方面來探討:
一、 神明會組織
老二媽是南屯萬和宮所供奉的神明,由於「西屯廖家閨女至萬和宮依靈」的傳說,烈美堂廖家後代召集西屯信眾,成立專為祭祀老二媽的「丹慶季神明會」,大正14年(1925)迄今已有81年的歷史,並有公業、公田以收租,還繼續整理管理運作。
二、 三年一次回娘家遶境活動
老二媽回娘家習俗從嘉慶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據說,最初是每年返回西屯大魚池,不知何時改為每三年一次,至今未曾中斷過。襠三年一次老二媽回娘家是西、南屯媽祖信眾的大事,可從當天西屯老街一帶信眾宴客、酬神謝戲的熱鬧情形可知。遶境路線範圍行經西、南屯30多里、十多間土地公廟與數間廟宇。
第一天中午,老二媽神轎蹕駐於西屯老街的清靈宮內,約下午一點起,丹慶季的頭人舉行三獻古禮,十分莊嚴,更具有宗教祭祀之美。
三、 例行祭典
老二媽每三年返回西屯一次,是年,在大魚池烈美堂前,上演傳統大戲「歌仔戲」,丹慶季負責牛羊等牲禮,典禮隆重、莊嚴,據萬和宮字姓戲輪留下式,「張前林後」─由張姓開始(犁頭店係由張國拓墾),林姓最後(因媽祖俗姓林之故),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後,26日張姓、27日廖姓、29日簡姓在後,各姓依序展開,當老二媽回西屯這一年,廖姓的字姓移至大魚池前上演給老二媽看,其他二年維持字姓戲傳統,在萬和宮前演出不變,丹慶季頭人與部分言眾會前往萬和宮祭拜媽祖、行三獻禮,花費由款支付。
上述探討可知,南屯萬和宮老二媽信仰圈是存在的,經由遶境範圍、信眾分佈與丹慶季神明會組織、成員分佈等因素,可以確定,主要以西屯、南屯部分地區為主,約在筏仔溪東邊、港尾溪以東、西屯僑光技術學院一帶以南、西屯何厝街以西、文心路以西、南屯豐樂雕塑公園以北,南北縱向的區域內,參考老二媽回娘家路線圖,信眾所含蓋範圍主要在如下約30里:
南屯地區主要包含:
南屯里、田心里、豐樂里、永定里、新生里、三厝里、黎明里、溝墘里
西屯地區主要包含:
西墩里、西安里、西平里、逢福里、逢甲里、至善里、上石里、上安里、上德里、惠來里、何安里、何成里、何厝里、何福里、何源里、大河里、龍潭里、潮洋里。
增塑聖二媽 繞境馬龍潭、朝洋庄

「老二媽」傳說自嘉慶年間開始,每次返回西屯大魚池探親,老二媽、信眾們自萬和宮沿著南屯老街北上、舊溝仔墘、惠來厝古道北上至西屯,媽祖所經之處農民豐收、信眾平安富足一整年。日治時期,筏仔溪旁的馬龍潭、朝洋一帶信眾,逐興起增塑媽祖金身的願望。
據今年84歲、世居馬龍潭的耆老陳連昌回憶指出,他聽過先祖談到:筏仔溪畔居民期望每三年老二媽亦能夠遶境至馬龍潭、潮洋這邊,馬龍潭庄民陳添、張枝與潮洋庄廖富灶、廖洋等人發起提願,但時間緊湊老二媽神轎分身乏術。昭和10年(1935),經地方頭人與西屯大魚池烈派丹慶季神明會頭人協商後,乃聘請西屯水堀頭庄永安宮附近的阿新師雕塑一尊金身「聖二媽」,從此,聖二媽加入三年一次三塊厝、筏仔溪畔庄頭之遶境。
現任潮洋里長林正雄表示,早期聖二媽經由三塊厝北上,在啟興宮旁轉入田埂仔小道,只有一、二公尺寬而已,神轎、信眾一行總是搖搖幌幌前行,在舊潮洋溪的橋頭東畔休息、用餐,信眾再往西屯前進。1996年間環中路興建後,目前聖二媽神轎則改在截彎取直後的潮洋溪東畔、新土地公廟前休息,讓信眾上香膜拜聖二媽。
老二媽、聖二媽神轎返回娘家當天早上,一前一後自萬和宮出發,沿著萬和路北上,至五權西路口時才分道前行─老二媽往東、聖二媽往西,此時,信眾自動分成二路尾隨,西、南屯的主事者亦會分成二路護駕神像。萬和宮北側的李錦坤「阿坤師」表示,部分媽祖信眾認為老二媽神像比較正統,往年跟隨跟隨老二媽的隊伍比較長些。但有信眾認為心誠則靈,阿坤師夫人周阿玉女士表示,民國六十年間起,她就是跟隨聖二媽的,媽祖慈悲為懷、關愛普羅大眾一視同仁,並無新舊之分,依舊跟隨興二媽不變。
今年是老二媽回西屯大魚池的大日子,西、南屯媽祖神明會與南屯萬和宮的頭人已開始規劃回鑾事宜,亦是研究媽祖信仰的重要時機。
二百年來,西、南屯信眾逐漸形成了老二媽信仰圈,使此一宗教信仰更具有在地民俗特色,丹慶季神明會的成立對此信仰圈形成自有重要的影響。未來,值得詳細探討其祭祀特色,建置詳細史料,導引社會向善,以發揚宗教淨化人心的功能。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