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十駕齋書法──蕭世瓊先生專訪

(本文由中興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欽忠提供)

文|李孟芳、吳敏慈、李玉華(作者皆為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學生)

簡歷:1959年生於嘉義布袋。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臺中一中專任國文教師、臺中師院兼任講師、逢甲大學兼任講師。
十駕齋書法研究室負責人。

著作:《蕭世瓊書法首展專輯》、《一種感覺─蕭世瓊書法展》、《蕭世瓊獲中山文藝獎作品集》、《馬王堆帛書文字研究》、《國中書法欣賞錄影帶暨教學指引》等。

得獎記錄:臺灣省美展書法第一名三次及永久免審查作家、中山文藝獎、大墩獎、南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美展書法第二名。

網址:全球華人藝術圖書館http://web.archive.org/web/20081020221034/http://blog.artlib.net.tw/author_page.php?act=view&ename=luyou&

名師啟蒙,開啟學書之路

蕭世瓊在就讀嘉義師專時,開始接觸並學習書法,當時受到陳丁奇的啟蒙。從嘉師畢業後,他北上到國小教書,後來因保送升學進入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繼續進修,因而認識了汪中、杜忠誥、王壯為等教授,他們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杜忠誥在書法上的發展非常全面,因此更讓他受益匪淺。其中汪中及杜忠誥二人,日後更在他的第二次書法個展專輯《一種感覺》中題詞祝賀,汪中教授書「栽雲製霞之筆,深文隱蔚之懷」,而杜忠誥教授則題有「別開生面」一詞,這顯示出兩位老師對他的肯定與愛護之情。

蕭世瓊參加書法比賽得獎無數,其作品曾獲臺灣省美展書法第一名三次,現在已經是永久免審查作家。另外也曾榮獲中山文藝獎、大墩獎、南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以及全國美展書法第二名的殊榮。除了比賽之外,他也陸續擔任各地書法比賽評審。曾任全國學生美展評審委員、諮詢委員、臺灣省美展評審委員、大墩獎籌備委員、評審委員、南瀛獎評審委員,以及各縣市美展評審委員。其參賽與擔任評審經驗之豐富,放眼中部書壇,實甚為罕見。

失敗中求成長,突破自我

對於蕭世瓊並非從小開始學習書法,在這方面卻能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績單,實在讓人感到訝異與欽佩。對此他則謙虛地認為,是自己很幸運。他表示,在學習書法這條路上,因為有幸地向數名優秀的老師學習,才能有這樣的成果。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成就背後,他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其實也遭遇過挫折。

蕭世瓊娓娓道出以前在參加臺灣省美展書法比賽時,原本已有兩次進入前三名,只差一次就可獲得永久免審查資格,但卻在此時遇到瓶頸,一直無法突破。在經過一段時間沉潛與琢磨後,才終於如願以償,也讓他的書藝有了不一樣的淬煉。他仔細推究原因,發現應該是自己先前寫的書法太過規矩所致,因此日後對於結構佈局更加用心。因為受到挫敗,才能看見自己的不足,他沒有因此失去對書法的熱忱,反而愈挫愈勇,選擇回到最根本的地方,重新審視自己,也因此有所領悟和改變,體會出書法不一樣的面貌和感受,逐漸走出過往的陳見。由此可見,不必在乎遭受挫折,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找出問題,並加以克服。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經由一次次的努力付出,才得以嘗到甜美的果實。

四十歲之後,蕭世瓊不再參加書法比賽,由於不受評審的喜好左右,反而更能走出自己的風格。目前他的目標首重於取得博士學位,希望能讓自己的研究與書法相得益彰。他提到寫甲骨文或小篆體書法前,一定先通盤了解字的結構再動筆,而後來也因為寫書法的關係,讓他萌生研究古文字形體演變的念頭,所以碩論以《馬王堆帛書文字研究》為題,研究隸變的現象。現在則對民間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故博論以敦煌書法為研究方向,題目是《唐代敦煌書法文化研究》。像這樣以興趣作為研究基礎,再進一步借研究輔引興趣發展,如此相輔相成,使得他篆、隸、楷、行、草各體兼備,書法之路也越來越寬廣。

寫出書法的「時代性」,展現個人風格

有鑑於現在大多數人對書法的輕忽,蕭世瓊認為若可以展現出書法的「時代性」,才能夠吸引住眾人的目光。對此他提出兩個方法:一是傳統與現代書法必須雙軌前進,進而相輔相成。二是寫有感覺的字,注重書法的原創性。

所謂“傳統與現代書法必須雙軌前進,進而相輔相成”就是指藉由臨摹古代優秀書家的作品來作為書法創作的養分,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改造。此處他一再說明,不能將現代書法與傳統完全割離,否則現代書法便失去了它本質所具有的精神和生命力。即使在書法上已有推陳出新的能力,還是不能停止臨摹,因為臨摹是書藝不斷進步的泉源。由此可見,他對於基礎功夫奠定的著重。

至於“寫有感覺的字,注重書法的原創性”的重點,蕭世瓊認為任何藝術都強調原創性,如此才能令人耳目一新。但這並非一蹴可幾的,需要多方充實,才能有斬獲。因此,隨時吸收外來資訊,是必要的功課。他常參觀其他書法家的作品,也去了解日本及大陸現階段的書法發展方向,甚至對於畫畫及裝置藝術方面的創作技巧,也加以吸收並融會貫通,希望藉此寫出具有「時代性」的書法。

有了上述兩個方法,真正在進行書法創作時,蕭世瓊則認為應該從「章法」著手,也就是著重於結構佈局,這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遷。中國文字的發展演化,從甲骨文時不分行不分列,到後來趨向規格化。但久而久之規格化的書法卻越顯呆板,因此若能從結構佈局來加以發揮、變化,則將能重新捕捉眾人的眼光。此外,他也深受老子和鄧石如的影響。老子的「二元對立」思想,以及鄧石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之說,影響了他的書法創作,因此其字不論在粗細、大小或墨色濃淡上,皆變化多端,充滿趣味性。

實踐「生活書法」,藝術與生活相融

除了著重書法的「時代性」,蕭世瓊也致力於「生活書法」的實踐。進入他家中,舉目四顧,幾乎所有器具都與書法相結合。不論是瓷器擺飾、茶具、咖啡杯、碗盤等等,各式生活用品大多可見書法的蹤跡。他笑笑說:「這是強迫你們接觸書法。」其實這樣的做法,正是他為了達成「生活書法」這個目標所下的苦心。

一般常見的書法作品,是以紙張作為呈現材料,屬於平面的素材。而蕭世瓊卻喜歡運用各類器物來進行書法創作,例如竹木、陶瓷等等。甚至他還請人製作一組個人專用的雕刻工具,就是為了方便將書法字體刻於器物上。畢竟採用雕刻方式和一般以毛筆書寫大不相同,那麼在雕刻之前,需要事先在器物上擬稿嗎?對於這個問題他則表示,因為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其實不必先打草稿,也能隨心所欲刻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他就是像這樣藉由或書或刻的方式,將書法藝術融入生活之中,成果亦頗為可觀。

書法有如此多樣的展現方式,使得每件作品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書法不再只是純粹掛在牆上的藝術品而“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反而是能夠與生活緊密接觸,身體感官所見所及之處,皆是書法,都是藝術。生活書法的概念,不僅使書法靈活運用在生活中,也讓生活更有品味,增添不少雅趣。

靈活創作,流暢與樸拙兼具

蕭世瓊的書法風格,有一種極富童味的拙趣感。在其筆畫當中,可見「方筆寓圓」、「筆鋒多面」的特性,且打破了傳統書法中行列整齊組合的方式,充滿誇張又帶趣味性的章法,有些甚至具有很強的畫面張力。這樣的特色,似乎讓每個字體都有自己的說話空間與聲音,也能依據字體的不同形貌,展示其獨有的姿態。

蕭世瓊除了相當注重「佈局」,並強調以「計白當黑」來突顯字型的奇趣之外,也強化墨彩運用帶來的效果,善用宿墨和淡墨。這不僅讓作品有一氣呵成之感,也帶著樸拙的獷味。除此之外,若是以不同材質的器物作為素材,也會仔細搭配字體或運用不同的刻畫技巧來表現,這讓他的書作顯得非常豐富有趣。

曾有人認為蕭世瓊的某些書法作品與POP字體相似,但其實兩者除了用筆的不同,在風格和行文創作上也有極大的差異。書法上的墨染,以及圓筆的勾勒、頓挫,都是POP字體所無法展現的,最重要的是,以毛筆書寫所能產生的各種變化,也是POP遠遠無法企及的。因此,兩者實在是無法等同觀之。

教育英才,傳承書藝

蕭世瓊目前因為擔任國文老師,此外也成立「十駕齋書法研究室」開設書法班授課,因此桃李滿天下。將研究室取名為「十駕齋」,其來有自。「十駕齋」一詞出於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一書的命名,但「十駕」二字則可再往前追溯到《荀子‧勸學篇》。〈勸學篇〉中有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意指即使是才智平庸之人,若能努力不懈,最終也能趕上聰明的人。他藉此來勉勵自己,其中含有對自我的期許,希望能夠在書法上有所精進和堅持。

蕭世瓊的書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要傳承下去,就要從教導學生著手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學子,不怕舟車勞頓,只為求得名師指導,以便精進書藝。因此十駕齋的學生經常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獎,早已不勝枚舉。最近國父紀念館所主辦「全國青年書畫比賽」,十駕齋的學生即分別囊括大專組、高中組書法第一、二名;甚至目前正就讀臺中一中二年級的學生張峻騰,參加日本第16屆國際高校書法大賽,亦獲得大賞獎。

教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蕭世瓊表示除了要花時間和精力外,也是有一些技巧的。例如教授篆書,首先應該讓學生熟記說文〈五百四十部首〉後,再學習清人篆書,即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寫來就能得心應手。因此,即使是國小生,在他的調教下,比賽現場用篆書自運亦不成問題,這也讓其他參賽者嘖嘖稱奇。當蕭世瓊談到這些學生時,臉上的滿足及開心,是無法言傳的。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正是為師者最大的快樂啊!他更期許自己能不斷精進,教導出更多優秀學生,發揚他的理念,帶動書法的新風潮。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