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邠芬(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
2010年4月8日中興大學文學院請到臺中廣安壇傳人道士林煜智,以臺中廣安壇為例,跟同學分享自己的道士養成計畫和臺灣正乙派的現況,並現場展示了道教儀式中必備的法器和道袍,讓同學大開眼界!
正乙派
道教一般而言分為二派,一派是以山東為中心,獲中國大陸認可的全真教,是為北宗,開祖是金庸迷熟知的王重陽;另一派則是以江西省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乙教,是為南宗,開祖是後漢張道陵。二派開祖不同,教理各異。全真教靠自我修練,是自力教。正乙教則以傳教、為人祈禱、施符咒為主,因為是借助神明的力量消災解厄,所以又稱為他力教。
以功能來分的話則可以分為五派,積善派、經典派、丹鼎派、符籙派、占驗派。
道教隨移民遷移來臺,廣布於地方鄉里。生活中的喪葬祭儀、消災解厄常需要道士施法,因此漢人和道教的關係密不可分。林煜智據現有文獻推測,目前並不能確知道教何時傳來臺灣,只能知道吳真人(即保生大帝)廟是臺灣最早的廟,所奉祀的是道教真人,並且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宗教。
天師正乙派是臺灣道教勢力最大的派別。根據北平白雲觀「諸真宗派名簿」所載:記有正乙派、天師正乙派、張真人正乙派、天師張真人正乙派、天師張道陵真人正乙派,龍虎山天師正一門下清微派、天師分支尹喜派、御宮九宮山派等。各派都有派詩,功用在於表示派下子孫系統和傳承教派精神。
臺灣正乙派又以濁水溪分南部靈寶派和北部正乙派,差別在正乙派只做紅頭(喜事),靈寶派則多做黑頭(白事)。以前醫藥不發達的時代,大約1920年代法師道士兼有開藥單,又稱「開紅字」。有「傳子不傳叔,傳叔不傳姪。」的傳承制度。
林煜智說:「正乙派第一代張天師自稱張良留侯第八代孫,證明自己有好的血統。之後是張道陵,實際上我們認為道教成立是在第三代三國時期的張魯,但他不敢說自己很厲害,於是就推給阿公張道陵。」張魯首先實行政教合一,直到歸順曹操才結束。
道士養成計畫
法號三智的林煜智,自小耳濡目染,廿歲開始獨當一面,擔任五朝清醮的高功中尊,不但是祖傳第四代的道士,也兼任高中英文教師,同時也就讀於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他說:「一個道士的養成並不容易。」由於道教科儀與音樂關係密不可分,除了因應口白的需要,樂器中鑼、鼓、嗩吶或胡琴也不可缺少,現代增加了電子琴,因此首先就要培養音樂的才華。林煜智從幼稚園開始就學習鋼琴,小學四年級時學習胡琴,二種樂器都持續到國中二年級面臨升學壓力後才停止。
念誦咒語和經文則是成為道士的必修學問。小學一年級開始,父親林瑞東,即廣安壇第三代傳人,每日得空就喚他前來教導靜心、靜口、集神咒等咒語,持續背誦直到三年級背誦完畢。小學四年級之後則必須每日念誦一本經文,諸如五斗經、玉樞經、紫微懺等直到國中二年級。
林煜智也談到書法很重要,道士都必須寫奏章表,尤其早期仕紳判斷道士優劣的唯一途徑,即從榜文的書法和文句來判斷,所以書法要寫得漂亮,文辭也要流暢優美。
曾經有記者問他,哪個部分最困難?他說:「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唸臺語。」因為經文都是文言文,與一般對話不同,平時比較常講的語言是國語和英文,這時候就有點困擾。以名字中有「柯」和「藤」為例,將人名翻譯成臺語也不簡單。
法器、服飾與信物
張天師需要有兩件信物—龍虎山鎮山之寶:第一件是慈雄寶劍,第二件是玉璽。1949年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從龍虎山隨政府撤退來臺灣時,只帶來了玉璽,卻因經濟窘困而典當給故宮博物院,不久過世。其姪兒張源先日後需要印信,則必須向故宮博物院借。
林煜智說:「古代道士是有職位的,從七品開始,如唐朝道士的官職是被認可的。」所以道士首先要戴烏紗帽。然後,高功道長會繫龍虎裙,又叫甲裙。道袍屬文,龍虎裙則如同戰袍,二者代表文武雙全。道袍分黃、青、赤、白、黑五色,因科儀不同而著不同顏色道袍。只有天師穿正黃色道袍。
古代正統還需穿海青。穿著配備依不同對象而有不同,所有裝備也是經歷各朝累積下來的。如:絳衣是古代朝見皇帝的穿著,配一百零八顆朝珠,手持笏。
林煜智吹完牛角(龍角),半開玩笑地說:「這類似訊號彈啦。相傳牛角是老子從坐騎青牛頭上拔下的一支角,贈予三奶夫人,表示日後若遇到問題,不需打一一九,只需要吹牛角,老子必定馬上調遣兵將前往相助。」
有了靠山就可以進行法事。「啪!啪!」兩聲巨響,林煜智手持法鞭(法索)笑稱其作用只是對空鳴槍,並不打算傷害凶神惡煞。因為仍然秉持慈悲的精神,況且有陽就要有陰,一般法會並不會趕盡殺絕,只會示警驅離。如果真打算要傷害它們就會用劍或開一口井將它們用五嶽鎮壓掩埋,甚至唸滅後患咒,將鬼開腸剖肚以除後患。
希望將道教國際化
綜觀歷史,道教只在唐代和明代受到重視,其他朝代則多受貶抑,清末又受義和團假借道教名義起事,使道教更受毀謗。
甚至道教渡臺時還未普及,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嚴禁道教組織,廟裡道教神一律遭焚毀,倖免者如媽祖,則因強託言為觀音菩薩的護法神才免受波及。迫使道士改稱師君,戶口信仰欄上一律登記為佛教。日本人的揚佛抑道使道教更加式微。
林煜智表示,臺灣鮮少關注道教,因此只有方志、文獻可查,鮮少相關的專書,編寫者也多是歷史學者編寫,對宗教部分論述不多。德國、法國、日本反而是研究道教較多的國家。
報紙上也多刊登諸如佛教法鼓山聖嚴法師、慈濟的證嚴法師等訊息,鮮少報導介紹道教的資訊。他現場調查,去年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因肝癌過逝,現場只有六人知道這則訊息,但大家都知道聖嚴法師圓寂的消息。因此他希望能夠發揚道教,為道教國際化而努力。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林富士為整場演講下了很好的註解。他表示,這些道教科儀事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人對宇宙、人與神鬼、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看法,我們每天都在挖馬路、蓋房子,「安龍謝虎」的儀式在現代特別具有意義。
林富士說,按照道教的說法,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表土是皮膚,挖下去碰到的水是血液,石頭則是骨頭,所以當我們動工的時候等於在挖母親的身體,但是為了生存不得不然,因此現在看來荒謬的儀式背後其實傳達的是人對土地的感恩之情,不宜直接從鬼神的觀念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