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樺 (中興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我們大多是在嗅不到海洋濕鹹味,聽不見巨浪騰吼的巨型玻璃箱中,與人生中的第一隻海中生物邂逅,迎面而過;海島民族和包圍吾身的湛藍汪洋血緣親近,關係卻是疏離的、平面的、相見不相識的。而以生命閱讀海洋的作者,筆下的海洋世界鮮活跳躍,文字刻畫簡樸傳神,海洋生物的習性樣貌生動地彷彿可拘捕入罐;廖鴻基的〈丁挽〉即是如此。
〈丁挽〉以漁夫的返航視野、心境描述做為文章起頭,再接著倒敘追捕丁挽驚險的過程,呈現一條清晰的脈絡;海湧伯和粗勇仔凸出的漁民色彩、丁挽的狡慧與作者內心的意識流,相互交織成脈絡上的立體角色。
雖是扼殺生命的歷程,我們也不難發現作者對牠們的悲憫:射殺丁挽的瞬間,好像電影中倏地將關鍵處慢動作播放一般,作者特別將牠的眼神及情緒放大,令讀者與負傷的丁挽四目相接,被牠強硬的生命力所逼視,震懾,然後不自覺揣想潛下水面掙扎的丁挽。
收尾處懸想未被捕獲的丁挽群,暗示海洋生命的延續與川流不息,也象徵著討海人與既帶來漁獲也可能帶走性命的大海,訂下一紙契約,希望將來仍能互依互存,為作者與海的下一次會面做見證。
「因為你,黑潮千百浬外指定向你洶湧。」誠如廖鴻基老師中興大學演講時所述,只要自覺渺小,就能生出力量。海洋腹育水中與陸地生命,而兩千三百萬分之多少的海島子民,細數過貝殼上的螺紋,側耳傾聽海洋捎來的藍調?
閱讀〈丁挽〉,我們讀的,是作者以肉身所鳴奏的浪濤旅歌。也許你我都可以去走訪臺灣海岸線一遭,找回屬於自己的那片婆娑之洋,然候更懂得如何珍愛腳下的,美麗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