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巴爾扎克一輩子的眷戀──濃情咖啡香

文|周盼儀(中興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中古世紀時,非洲衣索比亞有位牧羊人帶著一群小羊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牧羊人發現,有隻小羊在吃完某個果實後,會變得又蹦又跳好有活力!於是牧羊人也摘了一顆同樣的果實嘗嘗,發現這種果實會使人精神振奮。據說,這就是咖啡的由來。

如果說巴爾扎克﹝1﹞的生命中只有寫作與咖啡,那是一點也不誇張。巴爾扎克可以不睡覺、不吃飯,卻不能不喝咖啡。對貪戀杯中物的巴爾扎克而言,咖啡是他無法抵擋的致命誘惑。

咖啡的前世今生

關於咖啡的來由眾說紛紜。根據歷史學家推測,咖啡原生於非洲大陸東岸一帶,衣索比亞的咖發(Kaffa)地區。十三世紀時,衣索比亞的軍隊入侵葉門,將咖啡傳入了阿拉伯半島。由於伊斯蘭教嚴禁教徒飲酒,咖啡就成為了最好的替代飲料,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迅速流行。

阿拉伯人是最早有計劃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民族,而且咖啡這個名稱被認為源自阿拉伯語「Qahwah」,即「植物飲料」之義。直到十六、十七世紀,藉由大航海時期海運媒介的傳播,咖啡傳入歐洲、亞洲甚至世界各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咖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國民飲料」。

日治時期,由於日本西化漸深導致咖啡的需求量大增,臺灣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日本將臺灣當做咖啡的試種區域。中興大學的獨特名產─惠蓀咖啡開始種植也緣起於此,至今已有70幾年的歷史。傳說喝過惠蓀咖啡的天皇對此讚賞不已。

儘管咖啡有著一段撲朔迷離的前世今生,卻無損於它的浪漫氛圍,遍布全世界的咖啡廳與露天咖啡庭就是最好的證明。

文學、藝術與咖啡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不論說這句話的人到底是法國文豪巴爾扎克,還是奧地利詩人彼得‧奧登堡﹝2﹞,毫無疑問,咖啡使人意亂情迷的魅力讓兩位文學大師都為之傾倒。

咖啡本身似乎有種特殊魔力,讓一切的疲憊與焦慮在香濃繚繞的氣味中瞬間沉澱。一杯冒著裊裊白煙的燙手咖啡,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一位獨坐在玻璃窗前的背影,一個私密又獨立的空間─醞釀出文學與藝術的創作巧思。

喝咖啡是一種休閒,但更多的人卻將喝咖啡看作一種藝術。中興大學咖啡研習社第5屆社長林谷隆表示,喝咖啡最重視兩種觀感:嗅覺觀感(smell)與口腔觸覺觀感(mouthfeel)。嗅覺觀感可以大致分為草、澀、甜、苦、焦五種,而口腔觸覺觀感裡除了酸、甜、苦、鹹、澀外,還有一種稱為「body」,指液體的濃稠度口感。比如說白開水的口感與牛奶的口感不同,兩者的「body」就不相同。

除了味覺的享受之外,咖啡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咖啡豆、不同的水溫與水源,每一次品嘗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在燈光昏暗、空氣中流洩著藍調輕音樂的咖啡店中,在涼風拂袖、晨光瀰漫的早晨裡,又或者在山水相襯、大地環繞的崇山峻嶺之間,伴隨著不同風景的調味料,更能品嘗出各種不同的風味。

再忙,也要坐下來喝杯咖啡
林谷隆以一位咖啡愛好者的角度來分享咖啡的誘人之處。他認為喝咖啡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一種把事情拉長時間思考的態度。中興大學校內有許多教授、研究生都是咖啡的愛好者,當研究專題或論文寫作遇到瓶頸而心情煩躁時,喝杯咖啡,液體上升翻滾冷卻下降後,一縷芬芳環繞著口腔,同時也緩和了紊亂的思緒,重新培養思考的靈感。

不管是十萬火急的大事,還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生意,這時候先別說話、別衝動,泡杯咖啡,喝完再說。

咖啡文學

在咖啡的渲染與薰陶之下,文人墨客的愁思情緒總是特別豐富。咖啡的滋味就像是啟動了人心最脆弱的開關,人因為塵世的喧囂與壓力的煩忙而逃避,卻可以與一杯不會說話的咖啡「相看兩不厭」。即使並非身為文人,但是將情感抒發於文字卻是人類的天性,「咖啡文學」也由此而生。

「咖啡文學」這一種新興文類廣為流傳於網路、小說之間。以狹義的定義而言,咖啡文學與文學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由一群熱愛咖啡的同好者發表自己對於咖啡的愛好、口感、烹煮技術、品評經驗,以及咖啡館體驗的散文文章。大部分都以親身經歷的闡述和交流為主,文章內容則以「咖啡」為主體,「文學」作為客體,偏向實用性文章。

然而越來越多咖啡的愛好者加入了「咖啡文學」的創作,也許他們對咖啡並沒有特殊的認識與研究,喝咖啡純粹是一種習慣、一種放鬆休息的方式,但他們卻把對咖啡單純喜歡的情感投射生活,雜揉自己的心情描繪,呈現出作者思辯觀點的感慨與抒發,成為新一代的咖啡文學。這時咖啡並非是文章的主體,而變成了一個觸動思考的媒介,或昇華為一種象徵。很多以咖啡或咖啡店為主軸的散文、小說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成為咖啡文學的大宗。

不論何種形式的咖啡文學,都隱約透露著一抹淡淡的咖啡香,讀來香醇可口又不失其靈氣。由於創作者不需具備專業的知識背景,咖啡文學的生命也因此更加蓬勃茂盛,成為近年來網路流行的文體之一。

彈一首味蕾的奏鳴曲

咖啡的滋味有千百種,每一種咖啡都有其獨特的特色與喝法。有人著迷於黑咖啡的苦澀,也有人鍾情花式咖啡繽紛的口感。對於咖啡,你對它的了解多有多少呢?

黑咖啡又被稱為單品咖啡(single coffee),咖啡濃度則可以細分為清香型、濃香型、基底還有expresso,這是中興咖啡研習社的分法。基底及expresso則為調製花式咖啡時所用,建議一般人不要飲用,因為基底跟expresso咖啡非常濃。

屬於單品咖啡系的咖啡有藍山(分成高級的藍山山脈與低廉的藍山風味)、印尼的黃金曼特寧、夏威夷卡那豆、衣索比亞的耶加雪夫、肯亞奇安度,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且在一般咖啡店中都可以飲用的。

摩卡系的花式咖啡,比如拿鐵、卡布奇諾、摩卡可可、XX摩卡之類,主要以咖啡和牛奶作為兩大元素,再添加其他食材或是牛奶添加的比例不一樣而成為口感各異的各種名品。

咖啡名稱 製作方式
拿鐵 1/2咖啡基底、1/2牛奶,再鋪上薄薄一層奶泡。
卡布奇諾 1/3咖啡、1/3牛奶、1/3奶泡。
皇家咖啡 咖啡基底加三星白蘭地,白蘭地要適量,否則容易酒醉。

夢幻眼淚──愛爾蘭咖啡
「請問您要哪種咖啡?」
「愛爾蘭咖啡。」
「需要加眼淚嗎?」

——–節錄自蔡智恆(痞子蔡)《愛爾蘭咖啡》一書

愛爾蘭咖啡之名在小說的襯托下既美麗又夢幻,在《愛爾蘭咖啡》﹝3﹞一書走紅後被許多書迷和咖啡迷所津津樂道。愛爾蘭咖啡屬於添加酒精類的花式咖啡,在一杯普通熱咖啡中加入愛爾蘭威士忌,燃燒酒精後所綻放出的華麗藍色火燄成為愛爾蘭咖啡的特色之一。唯一需注意的是,要慎選盛裝的玻璃杯,因為愛爾蘭咖啡的製作過程需要有專屬的咖啡杯,不可以隨便使用家中的玻璃杯,以免造成危險!

揭開了愛爾蘭咖啡的神秘面紗,小說中牽起男女主角情緣的愛爾蘭咖啡似乎也不再那麼虛幻迷離。

85度C的秘密

85度C是臺灣有名的連鎖咖啡店之一,不過大家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什麼要叫作85度C呢?」

林谷隆為大家解開了這個謎團,他表示,每一種飲料都有其特殊的沖泡方式。比如說像綠茶最適當的水溫約為80度C,太高的沸水會將茶澀味沖出。咖啡也是一樣,每種產區、豆種不同的咖啡,適合的水溫也不盡相同。最適合沖泡咖啡的溫度約在80~90度C,所以就取其中值85度C為命名,代表最美味狀態下的咖啡。

尋一抹城市清香

在中興大學鳥語花香的校園四周,也圍繞著許多充滿人文氣氛的咖啡店。中興大學圓廳二樓的「LEAF」相信是很多中興學子課餘時間的好去處。店內的咖啡種類繁多,搭配花式冰沙、水果茶等特調飲品,是夏日消暑的好去處。

位於中興大學正對面復興街上的奧圖咖啡,小小的空間中擺放了幾張簡單的桌椅,不論何時登門拜訪,永遠都是高朋滿座。奧圖咖啡特別強調「現做的美味」,老闆一定親手為客人一一調製咖啡,再搭配多種口味的三明治。但是美味是需要時間的等待,因此不妨和三五好友或帶著幾本書前往奧圖,靜靜等候,細細品酌吧!

參考資料:

1.咖啡文學:http://web.archive.org/web/20110209001454/http://issue.udn.com/CULTURE/NETLIT/info/cafe.htm聯合新聞網│網路文學│文體分析│何承穎。
2咖啡歷史:http://web.archive.org/web/20100420001037/http://www.coffeeland.com.tw/knowledge/cofea_1.htm

附註:

﹝1﹞ 全名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 ,法國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成就最高者之一。文學19-1850
﹝2﹞ Peter Altenberg(1859-1919),為19世紀奧地利作家。據說Peter Altenberg每天一醒來就到咖啡店報到,在這裡吃飯、喝咖啡、看報紙、跟其他文人聊天、創作、打盹,幾乎一整天的時間都待在這裡,因此大家都稱他為「Cafe Writer」。據說他連過世的時候都是在咖啡店被人發現。
﹝3﹞ 作者蔡智恆是有名的網路作家,筆名「痞子蔡」。《愛爾蘭咖啡》一文曾收錄於「LovePost1愛爾蘭咖啡」雜誌,後於2002年出版單行本,目前於2008年5月由麥田出版社發行四版。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