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獸醫教育的遞嬗──董光中教授談獸醫教學

文|蘇美如(中興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在不同的時代,教學有著不同的樣貌,教學內容的轉變彰顯著時代的縮影,也刻畫著社會變遷的腳步。藉由獸醫系課程與教學的沿革,可描繪出臺灣獸醫的歷史。

臺灣獸醫沿革

臺灣的獸醫是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而變遷,獸醫教育也因應著社會的需求而有所改變。在日據時代,因為軍中有許多馬匹於作戰時使用,因此當時獸醫以軍獸醫為主,教學內容也著重在馬匹的醫治;民間方面則以經濟動物(供給人類食用之牲畜)為要,獸醫主要是做閹豬、閹雞等工作。

民國70年左右臺灣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提昇,對肉品需求也開始增加,出現許多大型的養豬場,企業化的養殖使得豬隻容易生病、相互傳染,此時獸醫則是替豬隻看病。後來經濟穩定,人們物質生活充裕,開始出現飼養寵物的風潮,社會上有醫治寵物的需求,獸醫教育因而轉向寵物醫療等課程。

從閹豬系到動物界的華陀

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董光中,民國66年唸獸醫系,由於過去民間的刻板印象,就常被取笑:「啊!你怎麼去念閹豬系?」董光中回憶,當時的社會大量養殖經濟動物,獸醫教育也較注重此方面的醫療,課程有豬病學、雞病學、魚病學等。民國69年家畜醫院落成,因此在獸醫學系五年級的診療實習課程中開始有貓、狗等小動物的疾病診治,但相對於今日獸醫院的診療數量仍算是少數。

民國75年起飼養珍奇寵物的人越來越多,早期獸醫院有老虎、花豹、穿山甲、白鼻心、浣熊等診療的案例。民國83年以後,鳥類、蛇、蜥蜴、兔子、烏龜、青蛙、松鼠、迷你豬、刺蝟等的診治陸續出現,課程內容上便有了變化,原本經濟動物約佔課程的80%,寵物則佔20%左右,現今因應社會上對獸醫的需求型態改變,使得經濟動物與寵物等課程約各佔50%。

過去獸醫院只分為內科與外科,儀器設備僅有一臺需要洗底片的X光機,但隨著科技發展,輔助的儀器開始有斷層掃描、超音波等,使獸醫分工也漸趨專業,甚至接近人醫的模式,獸醫系也從早期被取笑為閹豬系到今日可說是動物界的華陀。

教材教法的承與變

董光中表示,獸醫是必須借重圖片、影像來顯示臨床案例,若只用口頭或文字敘述過於抽象,無法使學生了解實際情形,因此即便過去科技還沒有很發達,獸醫系的教師就已用幻燈片來上課,用實際的影像來說明,就如同今日的Power Point的作用,不同的是今日多了DVD等影像呈現,結合了科技讓獸醫的相關課程更具臨床感。

過去黑板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而今拜科技所賜,多媒體作為教學媒介,使課程更生動,內容也更加廣泛。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