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簡介葉嘉瑩先生《照花前後鏡──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

文|李宜學(中興大學中文系講師)

《照花前後鏡》書影

《照花前後鏡》書影

葉嘉瑩先生是當代講授古典詩詞,最富盛名,成就最高、影響力也最廣的學者。葉先生家學淵源,才、學豔逸,發而為文,情理綿密,見解深刻,成一家之言;衍為講演,旁徵博引,觸處生春,從容優雅,風采傾動一室。而當演講稿轉錄為專書,便同時兼具上述這兩美;本文所要簡介的葉先生新著:《照花前後鏡──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便是這樣一本兼具兩美、雅俗共賞的好書。

本書原係葉先生2005年1月,於大陸天津電視臺「名師名課」講座的錄音整理稿。集結成書後,分由北京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簡體、繁體字版;兩版由於整理、校稿者不同,故文字、段落亦略有小異。本文簡介者為繁體字版,2007年5月出版,書前有葉先生特為此版所撰〈自序〉,歷述其研究詞、詞學的心路歷程,為簡體字版所無。

此書特點,可分宏觀與微觀兩種視野言之。首先,葉先生為詞學建構出一套由「歌辭之辭」而「詩化之詞」而「賦化之詞」的演進軌跡,分十二講綜述這三種詞的美感特質;每一美感特質,各四講。這套建構,正具體而微呈示了葉先生窮畢生精力所提析出來的詞學史觀,體大思精,但又不機械式地僅按時代順序論其發展。如周邦彥年輩早於辛棄疾,但葉先生納辛棄疾於「詩化之詞」,而入周邦彥於「賦化之詞」,這就讓讀者深刻體悟到:美感特質的形成,並非單向、直線式的演進,而是時有交集,彷如後浪、前浪彼此包孕鼓盪而行的。此一詞學史觀,並不始見於本書,早在葉先生多年來的著作、演講中,已陸續型塑完成,反覆申說;但以此為專題,貫時性、系統性地論述其脈絡,這卻是第一次,就中誠蘊含著葉先生「數十年來對於詞學整體之思索研討的辛苦之所得」,「決然是」其「個人一己的深辨甘苦之言」(〈自序〉)。至於葉先生慧心獨具、為古典詩詞所拈出的「興發感動」力量,則已化身千萬,充溢於全書的字裡行間,遺其形而得其神矣!這便是本書的宏觀視野。

再論其微觀視野。本書中,葉先生展現其深厚的文學根柢,以其一貫的「細讀」方式,深入文字的形象、肌理、色調以評賞詞作,往往為了解說一字一詞,引申發揮為數百千言,卻不令讀者感到枯燥、瑣碎,但覺興味盎然,倦眼迭開。如書中第二講,為闡釋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蛾眉」一詞,葉先生便遠從《詩經》、《楚辭》談起,一路細數李商隱〈無題〉、杜荀鶴〈春宮怨〉、陳鴻〈長恨歌傳〉諸作中的「眉」意象;最後,空際轉身,神龍擺尾,穩妥地回應了溫詞「蛾眉」的意涵。這番詮釋過程,不僅具體展示了詩歌精緻語言「字質」的無窮魅力,更體現為一種「互文性」的閱讀,讓讀者一方面既確切理解了溫詞,同時,也對藉以說明溫詞的李商隱等人詩文,有了更豐富、多義的神會,真如「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有應接不暇之美。此外,葉先生對於今人頗為隔膜的詩詞平仄、句式、典故等,亦常不憚其詞,如第九講分析美成詞音韻之妙、第十一講詮解夢窗詞使事之深,均極詳盡,可謂金針巧渡矣!
深細解讀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一詞,是葉先生在當代對詞作評賞的一次精彩示範,殆已成為詞作評賞史上一道永恆美麗的風景;而葉先生對溫詞「照花前後鏡」此一鏡頭,似乎也確實情有獨鍾:除了將自己在大陸出版的自選集名之為《多面折射的光影》外,並有專文論〈傳統詩詞中簪花照鏡的反思〉,今為本書命名,又無獨有偶題上副標:「照花前後鏡」,亦北京大學簡體字版所無,葉先生此舉,蓋誠有深意乎?(本文創作於2008年4月1日)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