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獎」聲響起──專訪「全國大專校院人文研究學術獎」得獎人林貞吟、周佳靜

文|劉訪如(中興大學外文系五年級)


本校中文系博士班林貞吟及大學部周佳靜,參加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人文研究學術獎」,由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林貞吟以〈猥瑣的身體──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負罪感及其症狀〉一文,獲得文學類研究生組第三名;周佳靜以〈母愛的追憶,懷舊的況味──以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為探析對象〉一文,獲得文學類大學部組第二名。

猥瑣的身體──林貞吟

傍晚,我們約在學校附近一間咖啡廳碰面。小小的咖啡廳,很安靜,沒什麼人。伴著音樂、伴著咖啡香,開始了今天的訪談。學姊很謙虛,直說自己運氣好,才有榮幸獲得這項獎。問及參賽動機,她半開玩笑地說:「因為獎金高啊!」

訪談過程中,她打開電腦與我們分享得獎作品。她表示,這篇論文的誕生,主要是受到陳器文老師的鼓勵。這學期,她修習陳器文老師開設的「文學心理學」課程。在課堂中,老師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從文革對人的精神打擊,來思考身體跟國家之間的關聯性」。這同時也是她寫下〈猥瑣的身體──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負罪感及其症狀〉的靈感來源。

對她而言,大陸文革時期的歷史並非她所熟悉的學術範疇,因此,她轉而思考臺灣狀況。她由幾位臺灣本土作家發想,並以日據時期及二二八事件為出發點,開始思考一些問題:「這些歷史痕跡,對臺灣本土作家的身心造成什麼傷害?或者,這些迫害,對這些作家造成什麼影響?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會產生什麼反應?

她以自己為例,只要一緊張,或是壓力過大,就會開始全身發癢,把皮膚抓到瘀青,或把頭髮抓到幾乎禿頭。尤其,令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趕碩士班論文時壓力過大,不要說抓癢了,臉上冒出痘痘,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她說:「我用自身感受,來揣摩這些作家的心境。」

在這篇文章中,林貞吟以「身體」為出發點,探討日據時期的臺灣人,在經歷日本殖民後所產生的諸多影響,不論是在身體、行為、良知、道德、或是內心掙扎各方面,都承受了許多壓力,甚至產生病態的生理症狀。從她的隻字片語中,透露著些許沉重。細膩的描述、加上深刻的自身經驗,終於使她得以獲得評審青睞。

說到這裡,她突然話鋒一轉,表示這篇論文,原是課堂論文報告,並非特別為參加比賽而撰寫。話雖如此,由於交稿時距離截稿時間已近,因此,她自認作品未臻完美。再加上個性使然,令她交稿時相當緊張。得知參賽名單竟有一百多位,當下,她心中已不抱任何期待。

但林貞吟終究能夠得到評審委員的肯定。在意外的同時,她也不忘以自身經驗鼓勵學弟妹:「只要有心,去做就對了!」

 

母愛的追憶,懷舊的況味──周佳靜

以〈母愛的追憶,懷舊的況味──以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為探析對象〉一文獲得文學類大學組第二名的周佳靜,熱愛寫作,也喜歡閱讀繪本某天在中文系辦公室外看見比賽公告,便興起了參賽念頭。

周佳靜表示,在動筆之前,光是資料蒐集就花了一個星期。不僅如此,在撰寫過程中,要把簡單的概念擴充放大,對她而言是項嚴峻的挑戰。她特別提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論文,羅秀美老師的指導絕對功不可沒。

根據過去修習課程的經驗,周佳靜以「飲食文學」為主題深入探討。在從前的廣告中,曾出現「有媽媽的味道」這樣的臺詞,這也帶給她靈感。她認為,在飲食文學的文本中,常出現父親之愛、母親之愛等等主題,這提供了許多聯想。同時,她也反思:「人們的飲食行為,是吃食物的色香味?還是吃食物背後所隱藏的親情?」食物往往不只是食物,它超越感官,轉為精神。食物可以代表思念,也可以代表歸宿的指標。

大部分的論文比賽參賽資格僅限定碩士、博士生,但這個比賽卻無此限定,提供大學部學生發揮學術所長的寫作平臺。周佳靜〈母愛的追憶,懷舊的況味──以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為探析對象〉一文,在全國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榮獲文學類大學部組第二名的殊榮。在這個同時,她也很謙虛地表示,第一次嘗試往往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對她的作品別寄予過多期待,能獲得評審的青睞及肯定,是努力加上幸運女神眷顧的結果。因此,她希望有志參加的學弟妹們擁抱自信,因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