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婷婷(中興大學中文所一年級)、張家慈(中興大學中文系一年級)
中興大學擁有樸實校風、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自西元1919年,也就是日治時期大正八年,臺灣總督府為開發臺灣農林資源、培養農林人才,設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此即為中興大學前身,迄今已有九十年的璀璨風華了。中興大學從最初只有農學科、林學科二項本科,到如今具有文、農、理、工、社管、獸醫、生命科學等學院,以及多類研究中心,實為中部地區學術研究重鎮。其中,若論及成立時間最早、得以記錄近百年歲月的,則非農學院莫屬。
中興大學「農學院」全名為「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現有12個學系、兩個獨立研究所,並有12個附屬單位。這12個學系為:農藝學、園藝學、森林學、應用經濟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動物科學、土壤環境科學、水土保持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等學系。其中除了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設有碩士班及進修學士班,農村規劃研究所設有碩士班,其餘各系所均設有碩士班與博士班。農學院的兩個獨立研究所則為「生物科技學」與「農村規劃」研究所。
附屬於農學院之下的12個單位為:農業試驗場、實驗林管理處(轄惠蓀、東勢、新化、文山等4個林場)、園藝試驗場(轄葡萄中心、熱帶園藝分場、高冷地園藝試驗分場)、食品加工實習工廠(含實習商店)、農業機械實習工廠、畜產試驗場、農業推廣中心、土壤調查試驗中心、農業自動化中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究中心、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及土石流防災資訊中心等,用以提供試驗研究及學生實習優良場所。
中興大學農學院在多年積極的發展下,已成為國內農業相關研究的先驅及指標,但卻少有人能清楚知道草創時期的歷史。中興大學的前身最早是1919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到了1928年(昭和三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時,被併入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在日治時期無論是就讀農林專門學校,或是農林專門部的學生,並不僅有臺灣人而已,當時還有許多日本學生跨海來臺就讀,為臺灣的農林研究留下不少的紀錄。這些紀錄現都收藏於中興大學圖書館,包括涵蓋日治時期農學、林政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及語言學的珍貴文獻,共計三萬至四萬冊。這些質量俱佳的文獻中,除了有一般性的學術圖書、期刊、教科書,更有當時學生的「卒業報文」(畢業論文)等。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卒業報文,其內容主要以臺灣農業主題為研究中心,涵蓋範圍有臺灣植生、土壤、運輸技術、市場調查等,研究領域範圍甚廣,透過當時學生以手寫紀錄、手繪植物的論文,這批獨特的珍貴資料,為研究日治時期農業變遷的重要學術資源。
為此,中興大學圖書館透過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達到文化保存及推廣教育的目的,將卒業報文進行數位化典藏。目前已完成的第一期數位化內容是自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的673冊卒業報文中,挑選出具農林史料性質的102冊來進行數位化工作。該批農林史料內容珍貴,不僅能提供日治時期臺灣歷史整體發展見證參考,也能了解到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遷,實具研究價值。
未來圖書館還計畫陸續增加資料內涵,將館藏其他的臺灣農業史料進行數位化與建檔,並積極與國內外臺灣農業文獻的收藏單位進行合作,補徵館藏所缺漏的重要臺灣農業史料與文獻,並進行合作數位化的工作。期許將臺灣各種農業資料庫與本館臺灣農業史料結合,共同建立一實體與虛擬資源的認識臺灣農業知識地圖。
學術資料是有形的智慧紀錄,也是無形的歷史軌跡。中興大學圖書館所擁有的學術論文也相當豐富多元,這些論文的時間差距跨越近百年,論文的內容及格式也大相逕庭,其文字從手抄到油印、電腦打字,圖表從手繪到佐以工具、電腦繪圖,圖片由手畫到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再到如今的印刷,所述說的其實也是現代科技的發展。
以下便以中興大學裡歷史最悠久的農學院為代表,探究其學術論文的逐年變化,以窺知過去學者的艱辛、現代學者的進步。
(一)、最初──日治時代的論文:
日治時代的學術論文可見於圖書館5F的特藏室內,收藏了許多學生的卒業報文。在格式方面,論文皆以手抄而成,其工具有以毛筆或黑、藍鋼筆為主。除此之外,所書寫的論文紙張有複印名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字樣的,也有書寫在如今可於坊間購得的條紋劃線筆記紙上,書寫的文字直書、橫書皆有。
讓人驚艷的是論文中所附的圖片,有以手繪的彩繪植物樣貌,或是黑白照片,都可看出作者的用心,與書寫論文時的嘔心瀝血。
在內容方面,當時的卒業報文已有現今論文書寫格式的意識了,不但在最前頁會有目錄,內容也有序文、正文、結論、參考資料及註解的紀錄等,其論文的分量從輕薄的十數頁至浩繁的三大冊皆有,可看出當時書寫者的治學嚴謹。
(二)、過程──農學院教授們的回憶
民國49至53年就讀中興大學昆蟲系,現為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的侯豐男表示,過去學生在尋找期刊論文等參考資料時,並未如現代的學生方便簡易,過去一方面由於從事研究的學者較少,二方面是因為國內的科學期刊並不多,以致蒐集資料相當困難。
在學術研究環境如此艱鉅的情況下,侯豐男表示,當時以昆蟲研究為領域的學生有三個方法可以取得論文:一是「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簡稱NAMRU-2),二是直接寫信或寄明信片向作者索取論文抽印本,三則是參考大學的圖書館。
侯豐男說,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設在臺大醫院內,是一個研究單位,其相關資料非常豐富,所以他在民國54至56年就讀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昆蟲組碩士班時,便常到那裡去查資料,但當時沒有影印機可以複印,因此只好以手抄論文的摘要。
這個以徒手抄寫期刊論文摘要的方法,一直到日後侯豐男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昆蟲系博士時都仍持續進行著,他也在民國65年學成歸國後帶回了放置於四大盒長形書櫃的滿滿手抄書卡。
侯豐男也解釋,當時他的研究室甚至還有特製的明信片,專門用以索取論文用的,這種明信片不但已經印好請求索取論文的文句和感謝詞,連學校地址也都印在上面,學生只需在固定的欄位填上收件人姓名、期刊名稱和卷期即可。明信片可寄到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國,當時學界一般都很樂意回應,回應的速度不但很快,寄來的論文資料也都相當完整妥善。
這種以明信片來往的學術交流在當時很普遍,幾乎每位學生都會這麼做。侯豐男笑說,當時系上只要有收到從國外寄來的論文包裹時,大家就會興奮不已!
至於現在學生經常藉由圖書館來進行的「館際合作」以調閱書籍、索取期刊論文,則是要到民國65年,也就是侯豐男由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後才有的。當時他利用館際合作時,最常使用到的學術單位是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簡稱AVRDC/亞蔬中心)、臺糖公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等。
過去學者不但在搜尋參考資料上艱困耗時,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也未有如現今學子擁有電腦文書處理及繪圖軟體,得以擁有張張精美工整的文字與圖表。
過去未有打字機時,學者的論文皆以手抄寫。打字機出現後,對於論文書寫幫助很大,不但得以節省時間、人力,對於論文的精美度也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改變。
但是,打字機也有其缺點,它不但不能做句子調動,也不能用來製作圖表。對此,農藝學系教授胡澤寬表示,當時在製作論文圖表時,會以針筆與曲線尺來畫線。針筆是指一種筆端極其尖細、筆管以墨水填充可重複使用的繪圖筆,曲線尺則是可以畫出弧線的尺。另外,為了美觀,圖表上縱軸與橫軸的數字、字母,則會以「轉印紙」來標示。除此之外,侯豐男也提到一種工具──軟尺,指可以徒手折彎成曲線,這對繪畫圖表上有極大的幫助。
除了使用的繪圖工具與現代不同外,在統計運算數據上也有不一樣的方式和工具。水土保持學系教授陳文福表示,過去沒有電腦統計軟體,所以在大學上課時,計算數據往往會使用到手搖計算機與計算尺,這對現代的學生而言是陌生的事物。
手搖計算機顧名思義即是以手搖的方式來進行加減乘除的數學運算,陳文福說,現在這種東西已很少見了,相當稀奇且珍貴。計算尺則是可以用來進行運算的尺,陳文福解釋,計算尺是以三個部分組成,由上下不動的固定尺及中間可以左右滑動的滑動尺,藉由上下固定尺數字的對照,以滑動尺來左右移動進行數學運算。
藉由幾位農學院教授口中,得知過去學者在從事研究學術、著述論文時的方法與心情,這些方法比現在費力辛苦,在心情上也比現在疲累辛勞。從訪談過程中,教授們語帶風趣詼諧的口吻中,隱藏不住的其實是在克難挫折的環境中努力開展視野、在勞心勞力的研究作業中保持樂觀態度,這種涵養與氣度是現代學子要去積極學習的。
(三)、現在──現代的論文與學生
由於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現代學生在獲取研究論文資料、撰寫學位論文時,以便利快速取代了過去的種種缺乏和不便。
農藝學系教授胡澤寬舉例說明,現在的學生若要統計研究數據,只消將得到的數字輸入電腦,讓電腦裡的統計軟體來運算,便可得到結果,但過去沒有統計軟體,在進行數據統計之前,研究生都得自己撰寫程式,將指令打在卡片上,並藉由讀卡機讀取卡片,將程式輸入大型電腦中。礙於程式的繁複,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才完成統計程式的撰寫。胡澤寬笑說,當時他為了撰寫碩士論文用的統計軟體,可是花費6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的呢!
如此耗時繁瑣的功夫,實令現代學子咋舌驚愕,也深覺自己生於現代的幸福。除了科技進步外,現代交通發達、交通工具普及,也是學生得以從容研究的原因之一。
侯豐男回憶在大學時的生活說,過去由於交通較不方便,山路開發未如今日發達,以致在採集昆蟲上相當麻煩。舉例來說,從前光是去成功嶺採集蝗蟲就非常辛苦,必須在天亮之前,也就是蝗蟲未開始活動時行動才容易捉取。所以學生都要在清晨4、5點時就踩著腳踏車騎去成功嶺。
過去民生經濟普遍不好,每次出門對學生而言都是負擔。這對現在交通便利、民生富裕,甚至擁有高鐵可以一天往返北高兩地的學子們,是難以感同身受的辛苦。對於現今學子能夠擁有幸福穩定的研究環境、豐富多元的學術資源、日新月異的進步科技,農學院侯豐男、胡澤寬、陳文福3位教授都認為,現代學生具有和過去學生迥然不同的特色,這當中有無可取代的後天優勢,但也有教授期待學生能夠改善的研究態度。
在優勢方面,教授認為現代學生較有自我意識,應用於學術研究上,便能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和想法。再者,因為能夠輕易獲得學界各方面的資訊,學生比較不會侷限於自己原先預設的研究範圍,可以跨領域地去獲得資料、完成論文。教授對現今學生在研究態度上也有些期許,如現今學生由於普遍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人際相處、應對進退上便較容易衝突。教授也期待學生能具有團隊精神、企圖心與持續不斷的毅力。
農學院是中興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也是教授與學生稱許誇讚的驕傲,藉由此次對農學院學術論文的分析,以及訪問農學院教授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到了過去學者勤勉努力的研究精神,也得以知曉沉埋於歷史歲月裡的學術逸事,並深刻體會身為現代學子所擁有的幸運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