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海天一色──高美濕地

文|林佩蓉(中興大學歷史所一年級)

或許有那麼一處,遺世獨立,又美不勝收。是否你想逃離這節節高升的氣溫,與熙攘庸擾的水泥叢林?讓我們細細介紹一個地方,她叫,高美濕地。

淹沒竹竿的地域

濕地,根據臺灣濕地保護聯盟所引述的定義[1],是擁有水、土壤及水生生物三大要素的自然景觀。濕地多介於陸域及水域之間的地帶,水位通常在地表附近或是地表長期被淺水層所覆蓋,而且具有下列三種特性其中之一以上:一、至少是週期性,土地上有優勢的水生植物種;二、在底層的土壤是以不利排水的還原性土壤為主;三、底層土壤在每年的生長季節期間,是由水形成的飽和狀態或是被水所覆蓋。

而依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決議通過的「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 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對濕地的定義,則是:「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

濕地分成二大類,「沿海濕地」與「內陸濕地」。「沿海濕地」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內陸濕地」則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

在國家重要濕地網站統計全臺的76處濕地[2],中部地區佔12處,而高美濕地名列其中。高美濕地位於大甲溪出海口,海岸線全長3.5公里,北起大甲溪北岸,南至臺中港北防沙堤,東自西濱快速道路臺61道西側,西沒入臺灣海峽,總面積為701.3公頃。行政區域上屬於臺中縣清水鎮範圍。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彰化縣志記載,高美原稱「高密」,在臺灣閩南語發音上,「高」與「槁」(竹竿)發音同,「密」有淹沒的意思,換言之,這是一個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下去的海灘。「高美」係於日治時期所改的稱呼,它的範圍包括今日的高美、高東、高西、高南及高北等五里,大部分是大甲溪的河床地,漢人移入之後,開墾成高美屯墾區,此一歷史與地理的演變情況,可從高美地區農民以河水沉積的石頭為材料,就地堆築田埂的生活方式而得知一二。[3]

高美在日據時代開發成海水浴場,1967年國民黨政府建立高美燈塔,使高美地區增添了一處新地標,並讓高美海水浴場的遊客數量到達巔峰,這是高美濕地的前身。1976年臺中港完工啟用,高美海水浴場因泥沙淤積,無法提供海水浴場的功能而終告關閉。濕地也因此得以休息,沉寂了20幾年的高美海域,發展出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候鳥在此棲息。2004年,由農委會公告為「臺中縣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及「臺中縣高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2004年9月29日正式由臺中縣政府公告劃設,「高美溼地」的生態特色終於得到了定位,並且再次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高美濕地生態景觀

在濕地評等裡,高美濕地屬於國家級濕地,它有著潮溪區、草澤區、沙地區、碎石地區、雲林莞草區、泥灘地區及低潮線等七種類型的棲地地形,且在海堤內有大安水蓑衣保護區,設有圍籬保護。

濕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淡水海水交雜、固定的潮汐起落,因而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高美濕地已記錄的鳥種共有34科135種,其中保育類鳥類就有9種,像是黑面琵鷺、唐白鷺、黑嘴鷗等。每年10、11月開始至農曆年前後,平均約有百餘隻黑嘴鷗(Larnus saundersi)在此度冬,數量高達全世界所有黑嘴鷗的十分之一,相當驚人且令人驚艷。

除了鳥類,蟹類有7科30種。最常見的莫過於每天下午四點後,遍布整片濕地的各式招潮蟹群。在黑漆漆的濕地土表上,散布著一個個2到5公分直徑圓的土丘,土丘旁堆積著圓球形的土球,這些密密麻麻的塔狀洞穴,是招潮蟹的窩。

由於招潮蟹的殼為白色,在黑色的潮間帶上,對比相當搶眼,一群群的招潮蟹遠看彷彿像是白色的小花朵,開在這片美麗的海灘上。

其他有趣的生物像是身體呈藍褐色的大彈塗魚,也出沒於高美濕地之中,牠用肉質化胸鰭及吸盤狀的腹鰭支撐身體,頭部在覓食時會於地表左右擺動,以口刮食地表的有機碎屑及藻類。另一種是跳彈塗魚,其身上有著不規則的雲狀斑,特化的皮膚能在空氣中呼吸,彈跳則不拘方向,有強大的運動力,多以多毛綱、蝦、蟹等甲殼類之幼體及底質碎食為食物。

高美濕地的植被相當茂盛,分布最廣的要屬雲林莞草(Bolboschoenus planieulmis)。雲林莞草是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7月生長最盛,8月後開始老化,約到了10月則近乎枯萎,但其於地下的根莖仍存有生命力,隔年春天又重新萌芽。由於土地的開發利用,使得雲林莞草族群大量減少,而位於大甲溪口南側高美溼地的潮間帶,面積近十公頃,是全臺僅存最大的一個莞草生育地。

人文與自然相輔發展

自清乾隆四年(1739),楊、蕭、王、趙等四姓家族至大甲溪的南岸開墾高密庄一帶,開啟漢人開墾高密庄的熱潮,高美濕地就一直與當地的居民有著密切互動。由於濕地具有貯存洪水、調節洪水,與過濾洪水帶來的沈積物、營養物質或其他污染物的功效,對高美一帶的開發,顯得相當重要。

近年來,觀光產業日益發展成熟,高美濕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其提供教育及遊憩的機會,成為現代人假日出遊、避暑的選擇景點。然或許因為過度開發,且人們對濕地保護知識不足的關係,高美濕地雖帶來了觀光產值,同時亦招來了人為破壞。

1996年發生遭人傾倒土石,此舉傷害了瀕臨絕種的雲林莞草,且有遊客直接進入保護區,捕抓當地動物或是踐踏植被,這些行為都嚴重傷害濕地的生態運作。而臺電設立的風力發電機組,造成候鳥於覓食與休息的棲地間移動困難。

近來高美地區在文建會、臺中縣政府、清水鎮公所及民間團體協助之下,極力推動社區營造及觀光產業等相關工作。一方面透過現場告示,與熱心網友的道德勸導,盡力宣導濕地保護的應有態度,冀能使更多人休閒之餘能明白濕地的重要

這是一處難能可貴的世外桃源,它的維護,需要從我們開始做起,唯有保護,我們才有永續使用這天然資源的權利。

附錄:交通資訊

交通方式

開車

A.下國道4號交流道西行往臺中港方向,接臺17號道,繼續往南碰到臺61線時右轉(即高美路),過平交道後第一個紅綠燈左轉,直走往有風力發電的風車處即是到達高美濕地的南岸-清水大排。

B.由中山高下中港交流道,接臺中港路往沙鹿方向,經中棲路轉西濱快速道路,依指標行進即可到達。

C.走臺中港路過中港交流道,上大肚山,經東海,弘光,靜宜,沙鹿,經過省道1號,遇到高架的(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時,往北(右轉)西濱快速道路(臺61線),然後依 高美濕地 的指標行進即可到達。

火車

搭火車於【清水站】下車後,轉搭巨業客運往高美班車於【高美海水浴場】終點站下車,即可到達。

公車

搭乘國光客運、巨業客運至【清水站】下車,轉搭巨業客運往高美班車於【高美海水浴場】終點站下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1. http://www.wetland.org.tw/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
  2. http://web.archive.org/web/20090302050753/http://www.wetland.org.tw/project/wetlands_TW/index.php? 國家重要濕地網頁
  3. http://web.archive.org/web/20131228032004/http://www.gaomei.com.tw/ 高美濕地暨社區入口網站

[singlepic id=1757]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