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慈(中興大學中文系一年級)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顏正平對於學術及行政上的貢獻,並非三言兩語就能道盡,而他又是一個謙虛、行動重於言論的長者,讓我們來探查他曾經參與許多重大的建設,以及他對校園一草一木用心的痕跡……
中興憶往
顏正平是國立中興大學民國49年畢業的校友,由於高中成績優異,從臺中一中保送進入當時的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他會讀森林系也是因緣際會,當時醫科是最熱門的科系,但他沒有考上醫學院,因此選擇了森林系。據顏正平老師說,當時有森林官這個職位,由於薪水高,所以森林系是當紅的系之一。
回憶在中興大學讀書的日子,顏正平說那是不同於現代都市叢林的樸素、靜謐。當時的學生都是在木頭房子裡上課,由於教室只有一兩層樓,因此同學間的互動比現在好,那是現在的學生無法體會的生活。在大學期間,他累積自己的知識、想法,接觸、理解所讀的學科後,思考學科本身更深入的問題,開啟了未來對水土保持領域的深入研究。
學術
顏正平於民國50年退役前,參加當時省政府農林廳剛成立山地農牧局(後來改名水土保持局)招考,以第一名考上了技術員,役畢後即進入山地農牧局水土保持組服務。此後他跟隨王志鵠教授(前省立農學院院長)鑽研當時還不普遍的水土保持領域。
顏正平是植物根系研究的專家,當時對植物的研究,地底上的處於成熟的階段,但地底下的卻仍不足夠。他說,由於植物根系這個領域當時臺灣並沒有人研究,國外雖有研究者但對這方面的知識也不是很充足,因此他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
在研究過程中,他挖了一百多種植物並將之分成五種類型,此分類後來被許多研究者經常使用。他也以植物根系型態分類之研究,於民國63年取得國家農學博士學位。
民國65年,顏正平應美國密蘇里大學森林學院邀請,前往擔任兩年客座教授,並進行黑胡桃根系型態之研究,最後將它的分類定名為VH type。他回憶,當時有密蘇里大學辛克萊教授說他是世界上三大根系分部類型專家之一,由於他的研究針對「地下物」,所以得到「地下工作者」的暱稱。
顏正平對於水土保持學術領域有許多貢獻,得過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學術傑出貢獻獎,他在泰國舉行的世界水土保持學會也得過亞洲地區水土保持貢獻獎。
顏正平不僅是一名水土保持專家,也是一名美學家,他認為水土保持並非以生產為目的,應該考量土地承載力,朝景觀生態學的方向發展,並揉和美學觀點,做出柔性與彈性兼顧的設計。
民國84年他提出了「水土保持後坡景新貌」理論,認為由於有水土保持才會有大地美學的產生,提倡「愛它,就不要傷害它」,重視水土保持防災功能,並出版《坡景之美》一書來呼籲。民國96年他再改變先前的論點,認為應該將水土保持提升至美學的境界,以美化為目的,水土保持為手法,提出「後水土保持坡景新貌」理論。他在美學的水土保持規劃上,可謂一代巨擘。
行政
民國54年顏正平在周恆教授及詹純鑑教授的邀請下,返回母校中興大學擔任水土保持學系講師。當年正值水土保持學系草創時期,顏正平的加入不僅使水保系站穩腳跟而且益發茁壯,系館興建時,他亦加入監工的行列。
民國73年,顏正平擔任國立中興大學總務長一職,時為貢穀紳校長任內。在任職總務長時期,他參與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建設,如忠明南路地下化、惠蓀堂的擴建、校園路面的拓寬、椰林大道的延伸、校內原有的明溝改為暗渠、系館及宿舍的興建、體育場設備的提升,以及PU跑道的鋪設等,甚至圖書館及教室的照明、通風、室溫,桌椅的高低恰當與否,都是他調整改善的。從大工程的建設到微小處的要求,都可看出他的用心。
顏正平回憶,當時的舊惠蓀堂空間小、天花板漏雨、地板破爛,甚至開週會時所用的的椅子也多所破損,許多學生都在罵,為了讓教育部撥下兩億經費重建惠蓀堂,他要學生寫出他們心中的不滿,並裝訂成冊上呈給教育部,在封面特別放上貢穀紳校長的名片,讓接手的教育部職員馬上處理並撥款一千萬進行重建。
顏正平說,當時大部分建設經費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得到的,所以他最喜歡學生寫意見給他了。
忠明南路地下化開始於一場意外,一位僑生在穿越當時的忠明南路時被撞死了,為了避免這樣的慘劇再度發生,並且把被忠明南路切成兩半的校區整合,顏正平收集了學生的意見,再次送上教育部。經歷一連串跟地方議員、里長的開會後,開始了忠明南路地下化的工程,完工後學校土地增加了近4.2公頃,並提升了校園的視覺美化程度。
學校的專線22840也是在顏正平擔任總務長時完成,他鑒於當時沒有分機的規劃,當年也還沒有行動電話,一通私人電話常常要跑到特定的辦公室才能接,為了省去這樣的麻煩,因此跟電信局要求改做校內自動電話系統,設立分機制度,斥資100萬完成。當時校園內的公共電話只有3臺,基於安全考量,他將公共電話增加到50幾臺之多。
顏正平對自己的要求即是「盡力」、「盡善盡美」,以及「智慧」。他說,很多事都要盡力去做,但假如做了卻又做不好,那有什麼用?「一件事情不是有就好了,必須要完美。」所以他對每個參與的建設都十分認真,經手的每個工程都近乎完美。
「顏老師是一個做事有方法,很要求品質,看大局的人。」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陳鴻烈這麼形容顏正平。陳鴻烈說,顏正平是很好的學習模範,他有很棒的願景,而且是個會把願景化為實際的人,由於他有許多人缺乏的前瞻性,因此才會有忠明南路地下化等工程的出現,「行動重於言論才是最重要的。」
顏正平教授也是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的主持人,推廣兩岸學術交流不遺餘力,堪稱是兩岸水土保持研討交流的重要推手。但長期交流,有時也會碰到過分的要求,陳鴻烈指出,兩岸學術交流可以說是臺灣的技術不斷的被挖走,而且幾乎沒有得到相等的回報,所以後來大陸方面向顏正平要求臺灣水土保持規範技術,他斷然拒絕。
顏正平說,「學術交流是重要的,但還是得保護自己」,不是說自私不願將技術外傳,而是當對方貪得無厭只要求取而不思回報時,我們長期累積而得的知識就不需要輕易交出,「這就是智慧。」
惜樹之情
行政大樓後方有數棵枝葉茂密的大樹,它們原本生長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臺中市舊址,後因該單位要搬遷他處而打算砍除這幾株老樹,顏正平基於惜樹之情,向該單位負責人要求將樹移植中興大學校園內。經歷一連串斷根、挖樹及用吊車運送再植入的過程後,這幾株老樹自此便深植於興大。
顏正平說,校內有很多老樹,好不容易生長到這個年齡,哪一天要做什麼工程把它挖掉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這棵樹的存在跟它的歷史,「我找哪一天有空,要開始記錄中興大學的老樹,給歷史一個交代。」他認為,老樹見證了中興大學的興起與成長,參與了一連串的變革,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不該被遺忘。
對於國立中興大學的未來看法如何呢?顏正平說,現在的中興大學是由過去許多人的努力累積而成的,而未來理當從我們現在開始蓄積實力,今日偉大的工程建設是前人為後代所鋪設的康莊大道,享有資源的我們不該只沉溺於美好的現狀,我們應該像前人一樣拿出智慧宏觀的規劃,舉起雙手努力執行,這樣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 《水與土通訊》人物專訪‧揮灑綠意「正」濃 「平」添大地春色—植物根系專家顏正平教授,第21頁至23頁。
- 顏正平著,《生活環境學‧貢穀紳校長序文》,第1頁至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