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午後閱讀饗宴──羅秀美老師推薦書單

文|蘇美如(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一年級)

當生命經過一些歷練,書寫便成為一種對生活體驗的昇華,透過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羅秀美的導讀,帶領讀者體會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西西《縫熊志》、《看房子》、《我的喬治亞》等書寫作的深刻。

冬天的暖陽斜斜地照進研究室,羅秀美老師拿起《昨夜雪深幾許》開始說道,《昨夜雪深幾許》是作家陳芳明的著作,於民國97年(2008)初版,並在當年即得到開卷好書獎。書中篇章多以臺灣當代作家為主軸,描寫作者自己與這些人或深或淺的因緣,有些是陳芳明的師長,帶領他走入文學;有些則是朋友及他很欣賞的作家。

書名以描寫楊牧的篇章為題,封面以雪景做為搭配,一個人撐傘走在雪中。楊牧拿到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東岸麻州(Massachusetts)及西岸華盛頓州(Washington)的西雅圖大學(Seattle University)教書,陳芳明亦曾到西雅圖唸書,住在同一個城市裡的兩人因而有了交流。羅秀美表示,麻州、華盛頓州兩地緯度都很高,因此「雪」常出現在楊牧當時的作品之中,如果讀過楊牧的詩與散文,便會發現楊牧常常寫到雪,「雪」同時有寒冷及溫暖的意象,就如童話裡賣火柴的女孩,在大雪紛飛的夜晚,點著小小的火柴取暖,作者透過雪來描述自己與楊牧的情感,看起來是冰冷的,但事實上卻是擁有無比的溫暖,同時也以雪來回溯楊牧文學的根。

另一篇則提到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創系主任齊邦媛任教於臺大時,陳芳明在臺大歷史系唸書,雖非外文系學生卻因修過齊邦媛的課而有過交會。後來作者於海外唸書,民國79年(1990)以思想犯的身分回到臺灣參加文學座談,齊邦媛當時握著他的手久久不放,叮嚀著:「能夠回來時,就應該回來。」陳芳明在書中敘述,這句話對他具雙重意義,不僅提醒他回來臺灣,更提醒他回到文學。

陳芳明也拜訪過龍瑛宗,當時龍瑛宗身體健康欠佳幾乎已無法說話,短暫的交流及拜訪一個月後龍瑛宗贈與的短篇小說集,都帶給陳芳明一種生命的撼動。

《昨夜雪深幾許》以抒情、感性的角度,呈現生命中曾有過交流人物的故事,恰可作為閱讀純粹史料鋪排的現代臺灣文學史之輔助,更可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情感在其中橫溢。


西西是香港作家,與臺灣文學最早結緣是在她中年時,以〈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短篇小說參加聯合報文學獎而得獎,而後《哀悼乳房》描寫西西自己得乳癌化療的過程,是一疾病書寫的作品,此外西西亦寫過許多文類並不限於小說。

從早期小說的風格便可得知西西作品深具創意,《縫熊志》便是在創意之中展開,作者由於手不方便須以縫紉來加強手指的靈活度,因此縫了許多熊的布偶,就在縫熊的過程中文學作品也誕生了,如文中第一部分以「中國古代服飾熊」為題,透過書帶讀者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服飾。

西西在作品中描述,旅行時她最喜愛看房子,有時是為了看房子本身、有時則是為了住過的人(例:文學家的故居),因此撰寫了《看房子》一書,以小品文的方式呈現,所記的建築物有時並非有名建築,而是因外形奇特(例如:像一塊蛋糕)而被西西記錄在書中。非著名的建築常是到國外旅遊的旅客曾經看過卻忽略的,透過西西的散文看建築,變成是一種樂趣與享受。

另一本《我的喬治亞》是長篇小說,以娃娃屋為主題,帶出真實及虛擬的各種故事,透過娃娃屋打開世界歷史的視窗,讓各個不同時代的娃娃屋呈現當時人民生活的情境。

在西西的筆下,文學作品不只有一種樣貌,而是可以用各種方式呈現,從西西跳出侷限的創作,能讓更多人發覺文學想像可以無限延伸,並體會在病痛中仍不放棄希望、突破身體的限制,使其作品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