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中興「尋禽記」── 校園鳥類大賞

文|黃懷萱(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三年級)

相信每個中興人一定曾目睹黃昏時中興湖畔近百隻的麻雀爭食,也曾看過在草坪上緩步覓食的紅磚色大鳥──黑冠麻鷺。除了這些常見的鳥類之外,其實校園內大大小小的鳥類共有20幾種之多。在荒野中才能一睹的自然景色,在校園內也有機會可以瞧見。本期自然生態版將請您放慢生活步調,與我們一同「賞鳥趣」!

臺灣屬於大陸性島嶼,鳥類的種類多來自於大陸。鳥類抵達臺灣後,由於高山的地理障礙和不同的環境需求,牠們並不全然平均分部於全島,而是依照緯度和高度的變化來棲息。近幾年來,隨著人口的膨脹,城市與鄉鎮的面積不斷擴大,使得農用的耕作地日益縮小,鳥兒們能生存的環境也就大不如前。好在令人欣慰的是,興大的植物種類多樣,適合鳥兒的食物豐富,再加上林數較附近多,鳥兒們容易隱藏,許多必須在郊區、野地中才能瞧見的鳥類,如今走在興大校園中的我們也能一睹為快。其中一百五十五種臺灣留棲鳥類,在興大我們可以輕易發現20幾種之多。本篇將為您介紹幾種遠從他地飛來棲息於興大的鳥類,讓我們一同認識牠們、了解牠們在興大的生活點滴,並進而維護一個牠們適合且舒適的環境。

愛裝模作樣的紳士──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學名為Gorsachius melanolophus,屬於鷺科。額、頭頂和冠羽為黑色,背部為磚紅色及黑色橫漣紋,腹部亦有磚紅色縱麻斑,故稱其名。

黑冠麻鷺大抵棲息於低海拔的山區至山麓一帶,是臺灣不普遍的留鳥之一。幸運的是,自從民國85年以來,據學校保育社估計,在校園中已發現三到四隻的蹤跡。近幾年來,更是達到30幾隻的紀錄,分別分布在男宿、女宿、行政大樓等的草地。至於數量增加的原因,生科系助教劉聖譽表示,可能與興大近年來推動的「有機生態」[1]活動有關,「牠的主要食物是蚯蚓,若是有噴灑農藥,牠的食物來源就會受到限制」。也因此黑冠麻鷺能在位於都市的興大中生存。

黑冠麻鷺每年2至3月為繁殖期,此時晚上在校園仔細聆聽,可聽見公鳥的求偶叫聲。每次下2到3顆蛋,一個月後孵化。幼鳥還小時,父母輪流餵食,一個月後,即為成鳥。

雖然中興的黑冠麻鷺數量穩定,但是牠們的生活狀況並不順利。前年梅雨季過長,溫度較低,有母鳥孵了快兩個月的蛋都沒有幼鳥破殼,最後只好把蛋推下巢,放棄下一代。而去年年底中興獸醫院也收到民眾撿獲帶傷的黑冠麻鷺,推估是因野狗咬抓。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的黑冠麻鷺生活情形較為穩定,我們仍然有機會在校園中看見牠們的身影。下次看見他們擺出把頭、脖子及嘴向上伸直的動作,直立不動時,那是出於牠們發現天敵時的擬態習性。請輕輕從旁邊經過,不要破壞牠們享受蚯蚓大餐的興致喔。

可靠的大夜班警衛──領角鴞

領角鴞學名為Otus bakkamoena,屬鴞類,也就是俗稱的貓頭鷹。領角鴞普遍棲息於海拔300至1300公尺間的闊葉林裡,為臺灣夜出性的普遍留鳥,在春夏季常可聽到單調的「不……不……」鳴叫聲。

中興的領角鴞大約在4到5年前被發現,曾在小禮堂附近的「維也納森林」中發現鳥巢,但因為猛禽管轄範圍大,所以不易確定數量。至於遷徙至中興的原因可能為原生長地已有猛禽佔領,而被迫遷移。

領角鴞以青蛙、老鼠、大型昆蟲為食,而中興的生態環境提供了牠們豐富的食物來源,也因此三年前開始有領角鴞在此築巢。領角鴞繁殖期為2至6月,一次下2到3顆蛋,設巢在樹洞中,通常幼鳥長成後會被親鳥驅趕至他地生活。平常為單獨行動,只有在求偶期間才有機會同時瞧見兩隻領角鴞。

不過3年前的繁殖並不順利,10月份時正好有秋颱橫掃臺灣,領角鴞的幼鳥不慎墜落,而被民眾撿至獸醫院進行治療。但是大自然的無情並未澆熄領角鴞繁衍下一代的熱情。前年10到11月份間,牠們再接再厲,又築了一巢,而這巢的生活情況良好,直到劉聖譽架設錄影機拍攝到幼鳥出沒時,才被發現。

今年劉聖譽也在2月到3月間,在綜合大樓附近的林間看到領角鴞。我們期待未來的日子裡能在興大中,看到更多的領角鴞左右扭轉頭部的有趣畫面。

高傲的中興俠者──鳳頭蒼鷹

鳳頭蒼鷹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蒼鷹二字沿用日名,屬鷲鷹科,臺語又稱粉鳥鷹、打鳥鷹。為臺灣特有的亞種,主要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鳳頭蒼鷹是另一種學校常見的猛禽,據劉聖譽觀察,中興的鳳頭蒼鷹比附近學校來得多,去年有二至三對棲息於校園裡。今年雖尚未發現牠們的築巢跡象,不過去年曾經在女宿周圍的腳踏車道及食生系館附近發現各一巢。鳳頭蒼鷹平常是單獨行動,只有在繁殖期成雙出現,並築巢於濃密的高樹樹枝頂端,一次生1到2顆蛋,孵化時間為一個多月。與一般鳥類不同的是,猛禽類的幼鳥離巢後的幾個月,雙親會嚴格訓練幼鳥的狩獵技巧,直至爐火純青為止。

「近幾年數量已經慢慢穩定。」劉聖譽高興的說,「天氣從陰轉晴時,容易發現牠們在天空徘徊」。鳳頭蒼鷹的習性與領角鴞相同,唯獨作息時間相反,鳳頭蒼鷹為日出性鳥類。在中興,牠們捕捉青蛙、老鼠,甚至是松鼠為食。但是鳳頭蒼鷹與領角鴞享用獵物的習慣不同,前者會把獵物的頭咬下來,先吃其他部位;後者則是連頭一起食用。

雖然猛禽類的鳥類在校園數量不多,「但是對中興的生態平衡是有幫助的」劉聖譽道。

成群結隊的小偷──夜鷺

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與黑冠麻鷺一樣同屬鷺科,臺語稱暗光鳥。夜鷺廣泛分佈於歐、亞、非三大洲,在臺灣為普遍的留鳥,繁殖期為2至8月,每窩蛋有3至7枚,但以4枚為常見。

夜鷺是夜習性水鳥,除了繁殖期外,大部分都休憩於密林中。中興的夜鷺約從7年前開始來到中興湖,繁殖到現在已近有100隻,數量相當驚人。「其實現在中興湖形成一個滿有趣的畫面是,中間的島都被夜鷺佔去了」。但是牠們不在中興湖覓食,反而飛去鄰近的湖泊,如明德女中的池塘裡補食魚、青蛙等。原因是中興湖的魚對牠們來說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再加上湖裡的烏龜凶狠,曾有過咬傷夜鷺的紀錄,而產生「老外族」的有趣畫面。「夜鷺能佔領這麼久,還滿詭異的。」劉聖譽好笑地說。

究竟什麼原因才會使牠們被迫遷徙呢?劉聖譽表示,唯有島上的植物因鳥糞的氮肥堆積而死亡,造成中興湖環境改變牠們才有可能遷移。在牠們還未搬遷前,讓我們好好再一次欣賞黃昏時分,成群從中興湖離巢外出覓食的暗光鳥吧。

愛牠,就要有責任心

除了以上由外地飛至中興的幾種鳥類外,其實校園內還曾出現過奇特的鳥類,如應該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的白耳畫眉,卻在體育館附近出沒;還有鮮紅色的金剛鸚鵡等等。劉聖譽說,這些奇特的鳥類從野外飛來的機率不高,研判應是民眾飼養的寵物,自行脫逃或野放的結果。「其實民眾常常在獸醫院或是生科大樓門口丟棄他們的寵物,大概是認為我們比較有愛心會好好照顧吧」。劉聖譽說:「養寵物要知道一個觀念是,養牠就要有責任心」。

我們與牠們之間

此外,環境的變遷對生物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如之前雜草叢生的社館院預定地,人煙稀少,食物豐富,是生活在都市的牠們少有的樂園。但是近幾年來校園內一棟接一棟的建築物蓋起,使得牠們生活空間更為縮小,對牠們來說,太多的人為因素只會影響其生存。「我們在土地利用的同時,也該多思考有無必要」。

[1]興大是國內第一所有機生態大學校園,校園已有兩年半不施用任何農藥及除草劑。

附表

黑冠麻鷺
領角鴞
鳳頭蒼鷹
夜鷺
白耳畫眉
生態環境
多見於南部山區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河川溪流。
會用喜鵲的舊巢,亦會利用樹洞及人工巢箱,繁殖期為3-5月。
 
濕潤的闊葉或針葉林,分佈範圍從低地到海拔1800公尺。
沼澤、溪流、魚塭、沙洲地帶,築巢於平原或低海拔山區的樹林上。
臺灣特種。棲 息於海拔 1,000~2,400m之闊葉林 和針、闊葉 混合林中,冬 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分布地域
分佈在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繁殖在印度、中國和菲律賓。
印度次大陸、東亞、中國、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菲律賓。
 
全世界有11個亞種,分佈於印度東北、西南、斯里蘭卡,中國南部、海南,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臺灣,蘇門答蠟、爪哇、婆羅洲、菲律賓南部等地。
分佈於北美地區、歐亞大陸及非洲、印度及中國的西南地區。
臺灣特有種。
行為習性
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棲習於森林裏並常夜間活動,遇警時會伸長脖子擬態,在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鳴叫。
領角鴞為中低海拔普遍分布之貓頭鷹,白天通常站在有繁密樹葉的樹枝上休息,黃昏之後才出來活動。貓頭鷹類鳥種不但嘴銳利,更有強猛的腳爪,以小型動物為主食,有集音能力,獵捕獵物時,可僅以聽覺判斷獵物之所在。羽毛軟柔,飛行時無聲無息。本種叫聲「不──不」,聲音單調,每次間隔數秒。
獵捕的方法是從隱密的棲枝快速的攻擊、捕捉獵物包括巢中鳥及蝙蝠。
白天經常在密林中休憩,黃昏時成群飛往河邊、溪流捕食魚類,清晨時又陸續飛回密林中休息。常與黃頭鷺及小白鷺成群在平地樹上築巢繁殖,形成鷺鷥營。
常成小群在樹林中、上層 活動,生性機 警,常發出 尾音上揚、 嘹亮、悅耳似「 飛、飛、飛、飛……」之哨音,於警戒時會發出 似機關槍掃射「得、得、 得……」之連續聲;繁殖 期為4~7月。
形態特徵
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身長23cm,偏灰或偏褐色,具明顯耳羽簇及特徵性的淺沙色頸圈。上體偏灰或沙褐,並多具黑色及皮黃色的雜紋或斑塊;下體皮黃色,條紋黑色。虹膜-深褐;喙-黃色;腳-污黃。
體長40-49cm,體重365-570g,翼展65-85cm。頭頂有羽冠,但通常不明顯,喉部有喉央線,雌鳥較雄鳥體型大,體色也較棕紅,幼鳥的體色較深。亞種間的差異不大,島嶼亞種一般體型較小。
身長約58分,頭上和背部有黑藍色的澤,後頭有2至3根白色長飾羽。於飛行時偶而發出『刮
、刮』粗啞之喉音。
全長24cm,翼長10cm。嘴黑色;腳肉色;過眼線白色,延伸至耳羽、後頭側,甚長而醒目;頭上藍黑 色而有光澤,後頸至背 部、喉至胸部 灰黑色;腰 至尾上覆羽橙褐色;飛 羽黑色而有 光澤,初級 飛羽基部灰 白色;尾羽黑 褐色,外側末 端灰白色; 腹部至尾下覆羽栗色。
 
食   物
蚯蚓、昆蟲。
昆蟲及小型哺乳類動物。
以小型的哺乳類、蜥蜴、蛙類大型昆蟲及鳥類為食。
魚、蝦、昆蟲、兩棲爬蟲類。
食性寬廣,花 蜜、果實、種 子、昆蟲等都 吃。

 

參考資料

1. 顏重威,《臺灣的野生鳥類一、留鳥》(臺北:渡假,1991)。
2. 周鎮,《臺灣鳥圖鑑第一卷》(南投:臺灣省立鳳凰谷鳥園,1995)。
3. 陳世雄、陳全木、劉聖譽、謝顯宗、吳聲海、尤少彬、林明德、黃群祥合著,《興大校園有機生態之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總務處,2007)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