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佩蓉(中興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域外漢籍在中國文學或是史學等研究領域上,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中國原土已亡佚的文獻典籍、歷史材料,往往能從他處尋得蛛絲馬跡,補足中國古籍的闕漏。構成域外漢籍最大主體的,則是歷史上域外人士用漢字書寫而成的典籍書卷,這些書本大量存在於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成為東亞區域研究上不可或缺的材料。
在教育部經費支持,院長林富士先生大力推動下,文學院於本月購入了三千冊《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此套書收錄了逾千位韓國學者的作品,時間縱跨自七世紀到現代,文章包括了文藝、哲學、歷史、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地理及天文等各方面的朝鮮漢文文獻。《韓國歷代文集叢書》近似中國傳統書籍分類上的「集部」,套書由許多個人的文集編纂而成,反映了韓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文人志士,與中國交流之後所產生的思想激盪,或是朝鮮古代社會的真實寫照。
臺文所教授廖振富表示,朝鮮地區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和臺灣同屬漢文化圈裡的一環, 20世紀1945年以前的朝鮮與臺灣又都曾受日本數十年的殖民統治,因此其中所蘊含的研究主題,不論是比較觀察或延伸發展,都有許多研究素材可供發揮。此套書提供了大量的古代跨國研究資料,內容相當豐富多元,又能與現今學術潮流接軌;若能以臺灣為研究主體作出發點,繼而銜接東亞地區的漢文化研究,將可提升到跨文化的國際研究層次。
目前就讀於歷史系的韓國學生金宣希表示,由於此套書是以正體漢文寫成,對一般的韓國學生而言,閱讀上有困難,但她認為這套書能夠幫助臺灣學生對韓國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廖振富教授亦提到,近代韓國為了標榜自身的文化特色,有意淡化中國對韓國的影響,然而此類政治措施卻明顯地造成了研究斷層。不過,用正體漢字書寫的韓國典籍,雖然有利於臺灣研究者閱讀,但文字背後所要傳達的思想,以及朝鮮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該如何更精準的詮釋研究材料,都是研究者在研究這套龐大的叢書時可能遇到的瓶頸。
廖教授表示,未來不排除將此套書運用在教學與研究,使中興大學的學生能有系統地接觸此套書籍;同時也期許這份資源能造福中部地區的研究者,使《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的研究價值能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