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詩瑜(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三年級)
在臺藝大校長黃光男的牽線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於5月1日受中興中文系的邀約,在中興大學與師生們見面,分享其對語言的看法。當天可容納500人的興大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亦有人席地而坐,專心的聽大師演講,勤做筆記。
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此次演講題目為與他2008年4月出版新書同名的「論創作」。高行健談到他對語言的看法,表示政治語言、媒體語言、研究語言皆不是文學的語言,文學語言應是個人經驗、不加掩飾的真實聲音。而文學並不為任何負責,亦不為政治服務,也不承擔社會責任。文學應是無所禁忌且不迴避生存問題、人性黑暗面的一種對人生、生存環境的見證。
高行健也提到,人對於社會有一種認知的渴望,同時也是對自我的認知,因此作者在此前提下產生。文學寫作便在作者真切的感動中,衍生出一種「有話要說而不能不說」的動力,且以作者切身擁有的經驗為基礎,在大眾認同的語言中尋找個人語言,並充分地表述尚未被詮釋的真實,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表述「不加引號」的自我感受。
高行健認為作家的創造無法被改寫,因其非序列編造假想的意識形態,而是人性的相通。一個語言所表達的文學作品可被經驗乃因人性的相通,故文學見證了人性深處與生存根本,能跨越語言、時代和國界,可互相交流、傳承。
在演講後的踴躍發問中,有人提到戲劇與文學語言的差別,高行健表示劇本非文學文本,須透過表演引發觀眾反應,故與文學語言不同。而論及日新月異的生物科技是否能闡述、分析人性,高行健仍然認為科技難以透視人性的複雜度。當有學生問及其是否有放棄過寫作?高行健笑著回答說自己從未放棄過寫作,但有寫作的痛苦,即是受限於時代,不能自由發表的痛苦與無奈。
演講後,高行健親切地為學生簽名,隨後在興大藝術中心欣賞黃光男水墨創作展,結束了短暫的中興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