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馨(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
國立中興大學校史館「校長辦公室重現區」一角的書櫃、保險櫃、木頭窗框,和興大有甚麼關係?
也許你尚未參觀校史館,也不覺得這些文物有特別之處,但是對所有參與校史館建立過程的人,每個收藏品都藏著他們的心血。校史館的建立更不是個「把東西擺進去就好」的簡單過程。
早在民國87年,當時的校長李成章就有建立校史館的想法,但在種種因素下,僅在惠蓀堂一樓設立校史室。民國96年,校長蕭介夫想為兩年後的90年校慶留下完美的見證,就任命副校長李季眉負責校史館的籌建計畫,可惜隔年8月李季眉因健康因素請辭,籌建校史館的計畫遂交棒至副校長黃寬重手上。
黃寬重在民國98年2月10日成立「校史館籌建評審委員會」,除了召集校內菁英加入,如文學院長林富士、農學院長黃振文,還延攬和黃寬重同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黃銘崇負責規劃。黃寬重之所以把規劃的大任交與黃銘崇,因為他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化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是能夠將人文與建築結合的不二人選。
校史館內部透視起來,真的有隧道的感覺。圖|文書組吳育慧提供。
任何事情從「構想」到「計畫成形」都須經過艱辛的過程,首先地點就是個難題。當時列入考量的地點有小禮堂、行政大樓等等,但都因為這些地點已另有用途,所以最後才把地點定在惠蓀堂一樓。文學院專任助理呂雅惠說,現在完成的校史館也有可能在幾年後拆除,因為學校希望還有更大的空間。
校史館前文書組組長(現轉任總務處保管組組長)田月玲表示:「我們不想把東西擺出來就好了,要做出能讓人看了會感動的東西」,於是要如何呈現文物就是個大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決定以「時光隧道」為理念。
校史館目前設有八大主題展區,文書組行政辦事員吳育慧說,有些主題是黃崇銘一開始就構想好的,但也有「東西蒐集到後」才得到靈感。
黃銘崇表示,時光隧道的構想是來自建築師的原創概念,建築師之所以要如此設計,是因為惠蓀堂的天花板較低,為了讓空間看起來沒有壓迫感,所以要做出圓弧狀的頂;至於主題的規劃一開始是約三、五個展區,的確是在蒐集文物的過程中才慢慢增加,而「校長辦公室重現區」是一開始就在計畫中的。
說到搜羅文物,田月玲、吳育慧、呂雅惠不約而同表示那是個艱難的工作,當時田、吳、呂三人加上現已離職的文學院助理李雅玲負責蒐集文物資料,到各個系所訪談、懇請師長提供文物、替文物量尺寸拍照,就成了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吳育慧和呂雅惠都說,當初許多師長都對籌建校史館一事抱著「不看好」、「不重要」的態度,所以積極提供文物者不多。
呂雅惠笑著講述這段日子,但口氣也透露出些許無奈:「雖然有的老師很熱心,但有的老師明明有東西,拜託他提供時就說不方便,就連拜託他借展一下都不肯答應。」她打了個比喻:「你有一樣東西,沒人在乎時你就不在乎,但當有別人要時,你就會覺得那是個寶,就算用不到也不肯給別人。」
「書櫃」是呂雅惠心中搜索難度的第一名。學校的書櫃通常被總務處登記報廢後丟棄,但有些老師會把它認領回研究室,或是不想換新的而保留舊的。呂雅惠說,當他們拜託某些師長提供書櫃時,有些人會說:「我還要用呀!」或是用懷疑的口吻說:「我借給你們,誰知道你們會不會還給我?」
呂雅惠說,當初某些師長說:「我們這系沒甚麼好介紹的啊,也沒有什麼東西,要不然你要不要看看教科書?」,她苦笑:「我們拿課本要幹嘛?又不能拿來展。」可是這些師長到後來發現校史館「真的做出點東西了」,態度就大幅改變。
當然,經費來源也是一大問題。一開始學校撥給校史館的經費是五百萬,但在動工後才發現惠蓀堂有許多硬體需要更換,加上申請裝修許可執照也需經費,五百萬其實並不夠用。幸好後來在副校長蘇玉龍積極爭取經費下,才得以解決難題。
講到耗資最大的文物,則是仿製畢業紀念冊。興大的前身之一是日治時代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所以當時的畢業紀念冊存放在臺大圖書館,田月玲說,本來當初是想仿製封面就好,但是校長與歷史學者出身的黃寬重都認為一定要仿製整本,因為「這是歷史的一部分」。
於是田月玲等人就延請專門仿製骨董的公司進行仿製畢冊的工作,田月玲強調,仿製品和實品真的是一模一樣,「連紙的紋路纖維都一模一樣」,也就是因為要求完美,仿製畢業紀念冊的費用是三百多萬。
講及有特色的收藏品,吳育慧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具電子顯微鏡,因為這其中有個「誰是第一」的小故事。原來這兩座顯微鏡先後由植病系與生科系提供,兩系似乎都認為這是「全臺第一座」電子顯微鏡。後來經過考證,植病系提供的確為「全臺第一座」,是省政府警務處為了查案所購入;生科系的則是「全臺第一座專供研究用」,是由研究計畫補助經費所購入。
田月玲補充說,生科系的電子顯微鏡有一大功勞,就是研究者用它發現了水稻的寄生蟲,這種寄生蟲在傳統顯微鏡下並不可見,一定要用電子型才能讓它現形。
問及過程中最難忘的經驗,田月玲國臺語夾雜、活靈活現地敘述趕工的「驚死人」狀況。由於馬英九總統定於去年10月31日到校史館剪綵,所以工程絕對不能延期,田月玲笑言:「我都跟他們說,就算『做嘎免睏』(臺語) 也要做好,因為馬英九可不會等我們,沒做好到時候丟臉可不是只在中興大學,是丟臉到全國。」
田月玲說,校史館在完工前就開始佈展,由於之前請人設計的東西不盡理想,所以有延遲到,後來是請有建築師身分的蔡岡廷老師幫忙看,才得以完成設計,但是施工起來又是另一番驚險。
校史館裡最「磨人」的東西原來是外牆的「大事紀」。田月玲說,去年10月27日,校長前去決定大事紀的版面設計,最後選擇了背景為黃色的方案。但是校長對大事紀內容「現代的東西太少」頗有微詞,下令改進,於是有兩塊版面需要重做。
沒想到在施工時又發生烏龍,讓田月玲大呼「做到哭」。施工的工人竟然只換了一片面版,而另一片應該更換掉的又把它裝回去,田月玲看到後大吃一驚,趕緊要求老闆重做,可是當時工人都已經回家,老闆還跟她說:「沒法度(臺語),不然明天再做。」
她跟老闆說明馬總統明天就要來開幕剪綵,老闆才答應回員林去叫人。於是田月玲等人就在校史館外等到十點多,老闆才率人回來,之後施工到半夜12點半才完成。
呂雅惠也有十分難忘的經驗,雖然她與李雅玲在去年8月後就沒有再負責校史館的硬體部分,因為需開始進行興大90年校史的編纂,但是她們還是要校對校史館所需的資料。呂雅惠回憶,去年某夜她與李雅玲為了校對資料加班至9點多,兩人去洗手間遂將文學院系辦鎖起來,回去後卻發現鎖壞了打不開,只得步行到校門口找警衛,再找鎖匠來開門。
談及校史館的未來規劃,田月玲與吳育慧說,因為建立校史館的時間真的很趕,所以當初基本上是做「短期的規劃」,以能夠確實執行為目標,所以較無長期的計畫。黃崇銘則表示,他有個並未列入計畫的構思,希望學校能有專門的單位來管理校史館(目前是由文書組管理)。
黃崇銘說,由於學校的行政單位「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當初他其實想讓歷史系來接管校史館,甚至能讓歷史系主任兼任館長最好。黃崇銘不否認歷史系接管也是有「要做自己的事」的問題,但他是看中歷史系人員的文史知識,希望能由歷史系的老師培養一群志工,讓他們專門負責導覽。
黃崇銘強調,志工的經驗可以讓歷史系學生的畢業出路更廣,增加至文化單位就業的機會。
黃崇銘說,目前校史館有一點和當初他的構想不同,就是「沒有全天開放」,這可能是受限於沒有專門的管理單位,以及曾發生學生順手牽羊的事件。但想要了解興大歷史的人也不必因為看到大門深鎖就放棄參觀,只要先打電話至文書組預約時間,吳育慧會盡快安排時間並負責導覽。
講到校史館完工後有何感想?田月玲先是半開玩笑的說「阿彌陀佛」、「麥擱來呀!」(臺語),接者以感性的口吻說自己「很幸運」,因為能夠在這麼趕的時間內做出理想的成果。田月玲不忘感謝與她一起奮鬥的同仁:「感謝同仁,陪我打了一場漂亮的仗!」
呂雅惠的感想是:「沒想到可以做到這樣,真的很厲害!」她之所以會這麼說,一方面是一開始的經費很吃緊,另一方面是她覺得實品比設計圖更好,「真的很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