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南門遺事

文、攝影|陳峻誌(中興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五年級)

南門路短短的,大約只有500公尺,雖是興大學生記憶中的「飲食街」,但沒聽說有過哪一要排隊的美食,似乎頗為平凡,然而南門路及其所在的南門里,在臺灣史上卻頗為顯赫!

南門憶往

大清帝國1885年在臺灣建省,劉銘傳是首任巡撫,他在1889年選定臺中(當時稱東大墩)營建省城,也就是「臺灣省城」,其中南邊的城門就在南門里,監造人是臺灣縣知縣黃承乙,總理則是鳥榕頭(現在的太平)的望族吳鸞旂,並從上海聘請匠師數十名,在日本希冀染指臺灣的前夕奮力督造臺灣省城。

無奈1891年劉銘傳去職後,繼任的邵友濂改變治臺策略,決定將省城移往臺北,因此臺中興建中的臺灣省城就此停擺。1895年臺灣割日以後,將部分已經完成的城池全數拆除,只留下北門的城樓,移往臺中公園的小丘上安置,也就是現在的望月亭,聊作紀念。至於南門的工程,聽聞附近九旬的吳姓耆老說,南門的城牆只蓋到大約膝蓋高,城樓的工程則尚未進行,位置就在今天興大路與臺中路口證券行外。吳老伯亦言,城牆在他小時候還看得到。

如今這段臺中被規劃為全臺首府的短暫時光,僅剩「南門」這個古地名能供憑弔了。

居民生活變遷與現況

南門路的尾端是中興大學,頂端則接著南門橋,過了大約40公尺長的南門橋就是昔日的臺中縣,而橋下溪邊,隱藏著一座百年土地廟:南門福德祠。聽老廟公說,南門福德祠的創建年代已經超過150年,一開始只是幾塊大石頭,屬於土地公的最初型態,至今石頭公仍在廟中享受香火。這麼說來可能在劉銘傳蓋臺灣省城之前,就有南門福德祠。當然,那時候只是一顆頗為靈應的石頭。

老廟公還回憶起南門路頭端的「陽光多瑙河」旁邊,在民國50年代初,曾有一家「觀東戲院」,當時南區及大里的人都到這邊看電影,盛極一時!雖然很可惜暫時找不到相關資料,卻頗令人震驚!

如今,商店林立的南門路及周邊地區,沒有「老房子」,多數民宅都是民國50年代以後陸續出現的,從1904年日本人繪製的「臺灣堡圖」來看,早期南門其實都是田地。老廟公將近90歲的父親說,先是民國42年出現了明德女中,才因學生的交通需要,開通了南門路,不過民國50年左右,南門路仍是連一輛汽車都無法通過的狹窄田間泥路,而且早期南門地區大部分都是甘蔗田,只有現在福德祠附近及東峰國中大門附近有民居。手邊找不到老照片的我,著實無法想像當年一片蔗田的樣子!

至於南門橋,在清代應該是從臺中(東大墩)通往大里杙(大里)的重要孔道,然而當時是否已經有橋?是木板橋還是石橋?或者只是石墩?都不得而知。日本人則興建了跨越底下旱溪的一掛吊橋(日本人稱為鐵線橋),舊照片上有轎車通行其上。光復後,由於交通往來頻繁,吊橋已經不足應付,於是改建成水泥橋,而原本吊橋的橋墩,如今仍踩在溪邊,回味著昔日的風光!

從南門橋可向下望見福德祠就在溪邊,這種似乎橋從天上過的歷史,從日本時代一直延續至今,老廟公說民國45年南門橋重修之前,通往舊南門吊橋的路比現在還高哩!那真可說是「天橋」了。橋下是俗稱「南門溪」的小河,其實是中部主要河川之一旱溪的廢棄河道,也因為早年旱溪常常氾濫改道,才有了「南門做水災,車頭到肚臍」的俗諺,就是說如果南門淹水,那麼臺中火車站就會淹到肚臍那麼高。

福德祠旁的溪邊原本是荒煙蔓草的野地,幾年前在社區民眾的努力之下,揮汗打造成一個美麗的花園,種植了許多玫瑰、櫻花、蔬菜等,春風襲來總是伴隨著清淡的桂花香,儼然成為南門居民的一項榮耀了!

花園的一端延伸到南門橋底下,橋底下圍起一個小水池,貼上五彩繽紛的小磁磚,好不可愛!這水池還曾經上過報紙,吳里長說:「它是冷泉!哇嗚,南門有冷泉耶!」

今日南門

近年來,南門路有了較大的變化,幸好女宿後面的巨大土芒果仍舊屹立,火雞肉飯老闆娘高聲喊「來喔!前面點菜喔!」活力不減,百年歷史的南門橋橋墩至今還守候著路過的旅客,社區花園新種下的櫻花已經開始綻放熱情。

南門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深厚歷史又親切可愛的小地方,歡迎大家來探險。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