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佩萱(中興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除了原本需要申請的教育學程跟華語教學學程,文學院於98學年度新開設了創作與傳播學程,只要選修20學分即可取得證明。對創作有興趣的學生而言,能更進一步磨練文筆,對尚未培養創作習慣的學生來說,也是拓展專長和技能的途徑。這一次,我們邀請了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及詩歌寫作、散文寫作、小說寫作六門課的老師,分享他們的課程規劃和教學理念,也給同學一些創作上的意見。
現代詩
「同學有時會把詩寫成分行的散文,如此便少了詩特有的跳躍性和隱喻。」現代詩老師吳鑒益指出,在開始現代詩課程之前,他會花些時間向同學釐清詩與散文的不同,以及兩者的特性。
吳鑒益老師認為欣賞詩是比較主觀的,每個人對同一首詩可能有不同的觀看角度,於是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他以比較開放的態度看待賞析這件事,雖然也帶著同學看賞析,但整體的課程還是以理論及練習為重。在老師設計的教材中,每堂課都會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簡單的練習,並讓同學分享。
老師選擇以寫作30行以上的長詩來代替期中、期末考,並打算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加入詩作的跨媒,例如圖像詩,或者結合日常用品的物件詩。
詩歌寫作
詩歌寫作在上學期的課程中,曾邀請建國中學吳岱穎老師演講「詩歌音韻美學與朗誦方式」、詩人林德俊演講「詩語言媒體創意形式及應用」,以及雲門舞集2講授「身體詩學」;期末則舉行「詩祭典」,有「詩劇」和「詩玩意兒」兩項活動,分別以詩的文體結合身體與媒體。
中文系助理教授解昆樺除了詩歌寫作,同時也教導小說寫作。他表示,相對於小說,創作詩比較容易,學生寫詩的經驗也比較豐富。「文字凝鍊是詩的特色之一,所以『字句的考究』跟『表現文體時的時空加工』是我教學時著重的兩個部分。」
現代散文
中文系助理教授羅秀美以鄭明俐《現代散文》為主要教材,搭配楊牧《現代中國散文選(I、II)》及顏崑陽《現代散文選(續編)》一起使用,學生可以從三本散文選看見現代散文的脈絡。
至於作業的部分,則根據課程的進度規劃,一學期不會超過兩次。如上學期的習作是用感性的手法寫知性散文,另外也會安排學生聽作家演講,並要求學生繳交心得;下學期則有一次習作和一次小論文作業,以抽籤的方式,每位同學抽一位作家做研究。羅秀美老師說:「學生可以趁此機會接觸不同的作家,避免只找自己已經熟悉的作家。」
羅秀美老師認為,現代散文的教學重點主要是閱讀跟賞析,寫作需要花時間指導跟批改,每週上課時間只有兩個小時是不夠的,因此需要開設專門的寫作課。「散文寫作課讓學生有比較多的時間去思考寫作的問題,並且引導學生觸發靈感。」她也表示,學生要寫好文章,一定要大量閱讀,但閱讀並非侷限於書本,對生活有所感觸也是一種閱讀。
散文寫作
散文寫作由臺文所副教授楊翠為任課老師,談到對這門課的規劃,她說:「我希望能夠帶領學生有系統地閱讀、賞析、創作、聆聽演講,閱讀跟創作並進,激發更多想像空間。」
散文是跨度很高的一種文類,能夠敘事,能夠抒情,也可以說理議論,因此設計散文閱讀的部分時,她區分四大範疇,分別為自然生態、鄉土記憶、情感書寫(人際關係)及介於論述與文學的知性散文。同時也配合閱讀寫賞析,訓練學生分辨作品長短處的能力;透過賞析,學生可以掌握什麼叫做好的文學作品,進而培養文學書寫的創造力。
「同樣一個題目,為什麼每個人寫出來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感受。」她表示,她不希望把寫作課定位成技術面的指導,如果只停留在怎麼寫開頭、如何用修辭的表面,每個學生寫出來都差不多。
她提到,一個創作者需要具備兩種視角。一是向外的觀察力和敏感度,閱讀、賞析、創作、聆聽的四階段訓練,便是琢磨學生的敏感度。一是內向的自我觀照,寫散文更需要處理自我課題,往往寫到最後都會發現,書寫是必須碰觸到自己靈魂的。「如果寫作時情感沒有深度,就像停留在水的表層,而無法深入到水的底層;即使文辭再好,作品也不會動人。」
現代小說
教授現代小說的中文系講師石美玲,在課程一開始先以篇幅短小、容易進入的極短篇小說,引導同學閱讀與分析文章,進而進入短篇小說的世界。石美玲老師著重細讀文本,解說一篇短篇小說時,一方面會宏觀地介紹作家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情境及其影響性;一方面則微觀地分析文本的前景與背景(時空)、結構、人物、情節、語言風格等細節,讓學生能透過作品認識作家。
課堂上也有極短篇接寫等習作,石美玲說:「學生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會發現,寫好一篇小說其實不容易,作家花費心力完成作品,我希望學生也能以等價的態度跟時間去欣賞。」此外,老師也會配合課程主題播放電影,進行不同文本的比較。例如由不同國家、不同觀看角度的導演,以「發生在巴黎的愛情故事」為主題拍攝的法國電影《巴黎我愛你》,便是很好的極短片範本;或是講完許地山〈春桃〉後,安排同學觀賞義大利電影《真愛伴我行》,並討論兩部作品的共通點。
小說寫作
解昆樺老師發現,雖然同學修習小說寫作的意願高於詩歌寫作,但由於小說較龐大,真正完成一篇小說的同學仍是少數;寫作經驗累積得不夠,也很難一次就寫出長篇幅的小說。因此,課程設計的兩大焦點便是:「快速累積學生的寫作經驗」和「訓練學生如何規劃一篇小說」。課程主題則分為三階段:小說的原理、小說的技術、小說的主題。
至於小說寫作課如何進行呢?解昆樺老師在每堂課都安排了兩個主題──「說故事的人」跟「寫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是在看完每週的指定閱讀後,請兩位同學說同一個故事,其他同學可以比較兩個說故事的人在角度、詮釋重心、對角色認同、陳述語氣的差異。寫故事的人則又細分每週不同的子題活動跟「電影快寫三百秒」兩項,老師每週都會選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並挑出其中的五分鐘讓同學描寫,訓練學生捕捉動態畫面的觀察力;練習後再讓學生回頭對照文本。
解昆樺說:「如此一來,寫作這件事就變得很立體。學生可以看到文本、電影跟自己的不同,快速累積寫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