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細妹(臺中鄉圖)
臺中的東區和南區位處流經臺中市區各河流(如綠川、旱溪)的下游,排水不至於污染市區;又位於冬季季風之下風處,廢氣煤煙不至於吹入市內,是設置工業工廠的理想場所,因此,許多較大型工廠如糖廠、酒廠、華南製粉廠、火柴廠、遠東漁網廠等,均設在東、南區內。
一隻小小「番仔火」,曾是每個家庭不可或缺的民生物品,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它已退出曾經的輝煌舞臺,亦見證臺中市南區一段地方發展歷程。
日治時期之火柴發展
民國27年(西元1938年),時為日治昭和13年(1938),日本人在南區的「下橋仔頭」成立「臺灣燐寸株式會社」,創設臺灣第一家火柴工廠,是為臺灣火柴製造的先驅。斯時,為了廠區土地的取得,還留下一段佳話,這段佳話,在「下橋仔頭」傳頌至今,成為老一輩居民茶餘飯後的感恩故事:
日本人想蓋火柴工廠的時候,手上僅握一些畸零地所有權,根本不敷所需,最後相中當地謝家「寶樹堂」所擁有的大塊田園。「寶樹堂」主人謝健先生以自己名下一塊四方完整、約四甲田地(12,000坪),和日本人交換那些畸零地,唯一的條件是:「工廠員工一定要用在地臺灣人。」
日本人遵守信諾,一方面鳩工興建廠房,一方面聘請在地幹部和技術員工,派至日本受訓,學成後,「臺灣の火柴」工廠正式開工運作。
昭和17年(1942) 6月,因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進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遂將「臺灣燐寸株式會社」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燐寸工場」,將火柴視為重要戰略物資及專賣品,與鹽、汽油、樟腦、菸草、酒等用品統一專賣。
民國34年11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臺灣回歸中華民國,原臺灣地區之專賣事業,由專賣局接收管理,繼續生產營運,「臺灣の火柴」變成「臺灣火柴」。
戰後民生凋蔽、百廢待興、物資缺乏,為了突破原料不足以及運轉困難等困境,臺灣專賣局於民國35年6月增設「火柴科」,專責火柴之生產管理及品質改良事宜。8月,火柴生產之工場由原訂「就地兼管」改由臺灣省專賣局直接管轄。
民國36年1月,臺灣省專賣局為了加強生產,即組設了「菸草」、「酒業」、「樟腦」、「火柴」、「菸葉」五個公司,將各廠改歸各公司管理,各司其職。5月,臺灣省政府成立。省政府委員會決議:將專賣局改組為「煙酒公賣局」,原屬專賣局的火柴公司,改組為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而樟腦公司暫時劃歸臺灣省建設廳管理。
民國36年8月,臺灣火柴公司開放民營。 11月,省政府廢止臺灣火柴專賣規則及其施行細則。自此,本省火柴之產製及銷售,走入民營,完全脫離公營色彩,不再受到專賣制度的控制與管轄。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2月7日,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創立大會,「臺灣火柴公司」宣告正式成立。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1月14日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設立登記,民營第一任董事長是李祖壽先生。
打造美好的年代
小小一根「番仔火」,製作過程卻是十分繁複的。首先,將原木泡水,一段時間之後截成一段一段圓桶狀,經刨皮、捲刨成薄片後,截成梗枝,再經由下列程序完成:齊梗、排板、上臘、上葯(由硫黃與氧化鋅混合而成)、乾燥、拆板、裝盒、包裝與成品等製程。
「番仔火會社」打造下橋仔頭最美好的年代。火柴工廠面積廣闊,大小倉庫、廠房九棟,最興盛時期,員工約300名。因為創建當時與「寶樹堂」的謝健先生定有契約,員工都是下橋仔頭附近的居民。每天早上「喂,上班囉!」左鄰右舍互相打招呼,蔚成一股虎虎生風的民間蓬勃朝氣。員工們只有一個平凡的願望,就是努力打拚賺錢,養家活口。就是因為只是平凡的願望,所以每位員工渾身活力四射。
臺灣的火柴正字標記
臺灣火柴工廠余仁昇廠長說:「老一輩講,一兩黃金,換一箱火柴」,意思是說,在那個年代,火柴和黃金一樣值錢的,
火柴工廠,是一項非比尋常的行業、獨特無比的廠場,一個曾經列為政府專賣的市場;火柴的發明興替了人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打石取火的自然演化史,同時又是如此的貼近與必須,帶給人類生活莫大的便利和幸福。
臺灣火柴工廠是臺灣本土第一間「番仔火」工廠,更是臺中值得驕傲的在地經濟產業。從昭和17年(1942)2月份「燐寸配給預定數量表」可以看出當時產量為1500簍;民國50年代它的生產量驚人,木梗火柴,每年最高產量可達54960簍(平均每月4580簍),紙板火柴也高達到8531箱。
火柴盒的封面設計變化多端,琳瑯滿目,「狗頭牌」、「一二三」、「自由之火」、「寶島」、「黑貓」風行一時;「PARADISE」新樂園英文版、中英文版印上了正記標記。
余廠長說,就像人們慣用「黑人牙膏」即摒去其它廠牌的牙膏似的,那時候,北部人愛用「PARADISE」新樂園火柴,中部人愛用「自由之火」,南部人則偏好「狗頭牌」,其實,內容完全一樣,只是火柴盒商標不同罷了。
好,還要更好,民國46年開始生產紙板火柴,因為出品精良,所以受到許多公司行號餐廳飯店委託,承製高級廣告火柴,如民國58年「大同51週年慶」,第一銀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三商銀每年的週年慶,「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新合歡賓館」,「文王」、「圓山」、「國賓」、「統一」大飯店等等都委託製造,生意應接不暇。民國55年,李祖壽董事長的公子就讀省立嘉義中學,李董事長以家長委員身份,特別印製「光復21週年嘉中校慶紀念」火柴盒。民國60年,精美的紙板火柴,還曾外銷美國,賺取外匯。
一頁歷史的翻撥
臺灣光復初期,沒有打火機,更沒有瓦斯,當時600萬人口家家戶戶及各種行業,都少不了火柴,平均每人每天要用12根左右,市場供不應求。民國60年到70年間,市場需求量愈來愈大,那時候全臺灣有68家大大小小的火柴工廠,生意都不錯,曾是臺灣最夯的行業之一。其中臺灣火柴工廠、永順火柴工廠、勝利火柴廠等三家算是臺灣規模較大的。
然而,地球絕不可能停止公轉,也絕不能停止自轉,時代的巨輪分分秒秒不停的往前推進;人類不斷創新求變,追求科技、追求現代化,以改進生活品質。隨著「打火機」的問世,能燃起火種的,不再只有「番仔火」了。
民國70年初,打火機成為新興寵兒,香煙攤、雜貨舖,買一送一,買一包香煙就送一支打火機,餐館、煤氣行、保齡球館,甚至鐘錶行飯店餐館西藥房等等各行各業的廣告都上了打火機。相對的,火柴逐漸被取代,火柴產製變成夕陽工業。
位於下橋仔頭的火柴工廠面臨新時代的衝擊,市場需求遞減,生產量日少,員工由300人逐漸減為50人左右,到了民國83年底,只好全面停工,把廠內機器全數賣給印尼,唯仍保留「狗頭」商標權,由印尼生產,再回銷臺灣。
民國80年走入歷史
民國82年,「臺火股份有限公司」拆掉工學路以北的部份廠房,自營自建,推出「臺火工學新世界」住商大樓;翌年,再推出「臺火工學苑」商店街。憑「臺火」正字標記,兩處建案銷售率皆達百分之百。當時,房地產炒得熱絡,「臺火工學新世界」和「臺火工學苑」的建造,帶給臺中南區一個嶄新的面貌,帶動了南區商業的繁榮。「臺火」其餘的土地賣給「廣三集團」、「大億建設」,也全蓋起了集合式的大廈和豪宅,使臺中南區更加繁榮閃亮啦!
自日治時代「番仔火會社」蓽路藍縷創立,到民國82年挖土機大怪手重重敲下,一頁臺灣火柴歷史的翻撥就是56年,臺灣第一家本土的火柴工廠就此劃下句點。然而,歷史一點一滴忠實地記錄著過去和未來,火柴工廠雖然灰飛煙滅了,那些貼印「狗頭」、「寶島」、「黑貓」、「一二三」、「飛箭」、「蝙蝠」的火柴盒,仍三不五時翻攪著每一個老臺灣人的心。
「番仔火」的興衰除了反映出臺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外,亦見證臺中市南區的一段開發的歷程。因此,南區地方有志之士為記錄這段為人所遺忘的歷史,正打算成立「火柴博物館」,展現當年相關文物與多樣的火柴盒,期待在各方努力之下,這個美夢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