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小兵立大功?!──消費券呀消費券

文|周盼儀(中興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最近在新聞與評論中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消費券,終於在1月18日得以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這份意外的「新年紅包」讓許多人高興得手舞足蹈,但也使許多人一頭霧水。身為一位大學生對社會經濟的脈動理所當然要略知一二,那麼消費券自然是目前最「夯」的話題囉!
「你今天消費了沒?」這可能是目前最熱門的一句問候語了。自1月18日消費券發送以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全臺持續發燒。根據新聞報導指出,消費券發送隔日,國內多家知名量販賣店單日業績直逼上億,創下臺灣消費史上的紀錄。各行各業的商家、航空公司、旅行社等也紛紛推出了使用消費券的折扣優惠,各地方縣市政府更推出使用消費券即可參加抽獎活動,吸引民眾一起來「拚經濟」!

然而在一股瘋消費券的旋風下,你對於消費券又認識多少呢?為什麼要使用消費券?消費券使用之後,我們預期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的最終目的是要做什麼?以上這些問題你都瞭若指掌還是從沒想過呢?透過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楊東曉,讓我們用最簡單易懂的言辭,來好好認識消費券吧!

Q:什麼是「消費券」?
A:「消費券」本身是具有貨幣性質的票券,可以作為商品交易的憑藉。但和一般性貨幣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你不能將它儲蓄。除了具有營利事業登記的商家在收取消費券之後可以向金融機構兌換等值的現金之外,就個人使用而言,是無法將消費券儲蓄於金融機構或直接兌換現金,這就是消費券和貨幣最大的差別所在。當然還有一些更細微的差異,但最主要我們知道貨幣是一個交易的媒介,可以買東西、消費,而消費券也一樣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

Q:政府發行消費券,是要施行一種什麼樣的經濟措施呢?
A:政府發行消費券的起因是由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所造成的世界性經濟衰退,許多國家經濟成長率預估低於零為負值。在全球經濟蕭條的情況下,臺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當然仰賴進出口貿易,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衰退,這些經濟強國消費能力降低之後,造成進口量減少,進口量減少後臺灣出口量也就會跟著減少。目前很多產業的訂單少之又少,或者減少40%、50%以上都是正常情況,有些甚至連訂單都拿不到。
以國際收支帳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帳主要來自於三方面:進出口貿易、政府支出及民間支出。進出口貿易量由於金融風暴已大幅衰退,無法從這方面著手。就政府支出而言,不外乎是重大工程的實行,但是重大工程的實行從審查、發包到動工皆需耗費二至三年的時間,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有一筆錢必須透過政府花費或民間花費來刺激經濟,但政府花費卻無法獲得立即的效果,那就只剩最後一個方法─由民間來消費。那麼民間消費該如何實行呢?如果民眾將錢儲存在銀行裡不拿出來消費,政府也無可奈何。
有鑑於此,政府想出了透過「發行消費券」的方式,給你一筆錢,但是你不能儲蓄,同時又具有使用期限。在種種限制之下,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它使用消費。這樣的方法效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對於政府來說,卻不失為在短期內刺激經濟的有效方法。

Q:消費券政策的優點與缺失分別為何?
A:優點─消費券的主要用途就是刺激民間消費,在消費券政策尚未定案之前,曾經有部分的政府管理單位建議使用現金來取代消費券。但如果拿到現金不使用或存起來,這樣對於政策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效果並不顯著,對於經濟改善毫無作用。既然產品無法外銷國外,至少國內刺激消費是可以做到的。不管政府是發放消費券還是現金,如果能使民眾拿到一筆錢之後立即消費,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所以相對於現金而言,消費券比較能夠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
缺點─然而消費券卻很難達到所謂的「社會公平」。比如說在社會上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3,600塊的消費券對他們而言有很大的幫助嗎?是否會刺激這些人的消費傾向呢?答案應該是有限的。反觀許多弱勢團體,他們才是真正需要消費券的人。所以如何在消費券政策的考量上加入這個公平因素,是一大難題。
當初在訂定消費券政策時,有許多專家認為是不是應該加入「排富條款」來界定領取消費券的對象?但最後並沒有實施,因為標準的訂定相當困難。你如何訂定標準說多少年所得以上的人屬於高收入戶?多少年所得以下的人屬於低收入戶?這很難去衡量,富與窮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概念,並非絕對的比較概念,所以此條款並沒有實行。
不過沒有實施並不代表它不重要,只能說無法在短時間內真正的付諸實行。這個議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來探討,也有可能花費大量時間探討出來的結果,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公平公義,所以最後決議並沒有將此一條款考慮進來。
消費券發放了之後民眾開始消費,但如果可以再設計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那麼刺激經濟的效果一定會加倍放大。這些營利事業機構或商家如果獲得了消費券後就此打住,並與金融機構兌換現金,那麼消費券刺激消費的效果一次就over了。
我今天使用了消費券,若商家收取消費券後並未立即與金融機構兌換,而是再次使用消費券消費,如此消費再消費的效果,我們稱之為「乘數效果」。如果能有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讓這個乘數效果放大,整體刺激經濟的效果則會更好。

Q:許多人反對政府發行消費券的原因是認為會導致「債留子孫」的問題。請問什麼是「債留子孫」呢?
A:其實這個問題要看政府執行策略的角度如何。政府發放消費券給民眾,就是自己印製消費券給民眾的意思。中央銀行發行貨幣,需要多少貨幣就可以自己印。但是這樣的結果則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為了避免印過多的鈔票所造成的通貨膨脹,政府以「舉債」的方式發行政府公債對民間集資,當作發放消費券的預算。
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從民間來舉債,就會造成「政府欠債於民」的現象,消費券幾百億的金額就由民間來疏通財政的赤字。但是若能有良好的規劃,並不一定會「債留子孫」。所謂「良好的規劃」是指:我今天支出增加了,必須想辦法從收入這邊來平衡支出。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提出「富人加稅」這個議題,所以如果能從稅收這方面來提升,支出增加而稅收也同時增加進而達到平衡的效果,並不見得一定會債留子孫。當然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無法達到預想中的收支平衡,今年的舉債就要由後代子孫或社會的中產階級來承擔。
反過來說,如果消費券政策不實行,短期之內容易使經濟衰退得更嚴重,最後不管到底有沒有債留子孫,大家都過得淒淒慘慘。因此若能透過較好的設計與規劃做到收支平衡,大家共體時艱,將來經濟復甦之後可能這部分的負擔會相對減輕許多。

Q:就「消費券」而言,對於社會來說它是一個正確的政策嗎?
A:目前來說,如果要刺激經濟不從民間消費來著手,只剩下另外一個途徑。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現在都在進行這樣的一個財經政策,或者說應該是貨幣政策─降息。美國已經降到接近零,日本零利率時代已經很久了。韓國、澳洲、泰國這些國家也拚命在降息,臺灣連續六度降息,目前已經降到只剩下1%多。
透過降息,應該說這是武器之一,到現在已經快要彈盡援絕了,因為已經1%還能夠再降多少呢?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透過貨幣政策來運作,短期之內卻又要達到立即見效,唯一可行的辦法就只有透過民間消費。所以不管消費券是不是適當的方法,但就目前狀況來看,它已經算是一個「last resort」。
不管它的實效如何,至少就政府的角度來說已經沒有其他方法。當然其他中長期的措施還是要做,例如重大工程的發包、規劃等等,但若只仰賴重大工程一途,這一段經濟黑暗期可能會延續較長時間。所以原則上消費券政策之施行是正確且有所助益的,不過這中間的設計還是有一些需要檢討的地方。

Q:消費券是一個短期的效果嗎?
A:不管是財政政策也好、貨幣政策也好,其實每一項政策都是一樣的,它們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慢慢減低其效用,這就是一種「time decay」。隨著時間的經過效果會越來越衰退,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一開始800多億的消費券發行,民眾都拿來消費,但一部分經過商家回存之後,可能第二波的效果變成300或400億,而慢慢這些效果就減弱了。
因為一波波的效果可能會隨著商家將消費券與金融機構兌換,使消費券無法再流入市面而降低。其實消費券政策與一般財政政策、政府支出是相同的。例如蓋高鐵,也許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但當高鐵竣工後,這些人同樣再度面臨失業或是轉業的問題而必須去謀求其他職位。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再有其他輔助政策將消費券的效果延續下去。

Q:我們應該要透過「消費券」去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呢?
A:除了政策面的探討之外,如果說從消費券來思考政策以外的問題,我個人是傾向連結到「為什麼會有消費券」這個問題上。我會提醒同學們思考「為什麼現在會有消費券政策」?因為很多的大企業與財團在財務風險的管理上並未做到有效控管,過去20、30年所賺來的錢,在僅僅2008年這一年瞬間揮霍掉,公司也統統破產、倒閉而引發一連串金融海嘯。
我本身是教授財務風險管理,在財金系的課程中有許多關於討論財務風險管理的議題。其實不管是公司也好、個人也好,風險管理的概念相當相當重要。無論你現在非常富裕,或是非常窮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把財務風險的管理和想法深植在腦海中。

Q:你一定要知道關於消費券的二、三事。
A:其實我本身對於消費券的認知也只是建立在經濟政策的環結上,所以我希望大家對於消費券的認知能有一個正確且清楚的觀念。其實消費券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政府財政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刺激民間消費,讓我們的經濟從谷底慢慢復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我們微薄的力量來幫助政府的政策順利推行。有些人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將消費券捐贈給慈善團體或機構,捐贈消費券當然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但可能會讓消費券的效果打了一點折扣。捐贈者可能認為這是天外飛來的一筆財富,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真要這麼做,會造成一種負面抵銷效果,也許稍稍違反了消費券的使用本意。

所以有些經濟學者建議,真的有心想要幫助社福團體可以直接捐贈現金,消費券還是拿來消費使用。捐贈和消費券等值的現金給社福單位,才能達到類似乘數的效果。政府發放消費券是希望民眾帶動消費進而刺激經濟,因此捐贈現金不僅是一次消費,還另外捐贈給慈善團體再去消費,這種方法比較符合消費券的發行本意。
最後楊東曉也表示,如果能透過文學院的報導讓同學們對於消費券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也不失為一次機會教育。希望每位同學在拿到消費券的同時去思考一下這樣的前因後果,才能夠確實掌握整體社會的經濟動態。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