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興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欽忠提供)
文|王采敏、吳盈盈、許雁綺(作者皆為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學生)
書法理念
林榮森,民國55年生於臺中縣,民國67年畢業於桐林國小。最早開始接觸書法是在國小時期的書法課,那時的作業也規定需要用毛筆書寫,因此奠定了書法的基礎,並沒有特別找老師指導,可說是無師自通。國中時期,只要班上有書法比賽,就會被派去參加,直到民國73年受柳炎辰老師教導,十分熱愛文學、藝術。之後持續地接觸書法,未曾間斷,即使目前工作忙碌,仍未曾停歇,
曾擔任多次展覽的評審委員。再對於書法的熱忱之上,進一步選擇就讀研究所,深入了解書法的理論,作為實務的基礎。曾獲全省美展連續三年前三名並取得永久免審查資格。
「藝術」應該是貼近生活,並非高掛豎閣,書法除了是藝術作品,作為展示、心靈抒發功能之外,更應具備平民化、生活色彩之特色,強調「公眾性」的重要。林榮森透過畫展,融入從小到大最熟悉的成長環境,將土地與人文做了一個深刻的結合。林榮森認為藝術不該曲高和寡,要與自己的土地作相關的連結,以便拉近藝術與人的關聯性,如此也能達到共鳴,學會欣賞。
貼近人群──生活化書法
過去的書法被認為是公眾性、展示性的藝術,只有在特定的展覽空間、特定的規模形式,才能凸顯書法的美感,這樣一來書法就給予人們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在的社會將書法視為一種生活的色彩,是另一種「書房文化」的延伸,任何的時間地點都從生活中,展現書法的氣息。「書房」是書法家練字及作品收藏的地方,是家中的一個小空間,只有在這個空間才能欣賞到書法。林榮森的「書房文化」提倡的是讓書法從書房的空間釋放出來,書法不再只是掛在牆上的一幅作品,而是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讓書法成為共同的藝術休閒,透過生活化的書法,使書法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讓知識與人文相互結合。
書法要講生活化,最具體而言的就是將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在上面附加書法,讓原本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能在瞬間煥然一新,無論是增加古意抑或是增添現代藝術的趣味,都讓我們的生活以「美」的方式呈現。將書法呈現在日常生活的小事物中,讓人自然的與藝術連結,例如:在器皿上寫字。
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器皿,寫上帶有自己風格的書法,就成為獨特的器物。生活化的書法,讓我們隨時隨地皆可與藝術共存。書法可以呈現在任何時間、地點,不受束縛,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之中,特別顯得親近,無須刻意培養鑑賞能力,也可以將書法視為生活環境的一個組成、一個部分。
林榮森的工作室便收藏了許多有趣的作品,由於好品茶,各式精緻的茶壺器具成為書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身良伴,這些茶具如其主人一般,外貌是樸素沉靜,而內在則是質感與生命力兼具,看起來相當的典雅洗練又富有生命活力。瓷白的茶具,光滑的壺身,老師親自題上書法,讓原本素樸的茶壺搖身一變,顯現出高雅的氣質,並且藉由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更能夠讓在場品茶賞壺的觀眾有所共鳴。
筆墨當隨時代──書法的現代性
林榮森認為「筆墨當隨時代」,學書法的人不該食古不化,該為書法注入時代性,並且加以改革創新,開創另一種書法的審美觀。老師提到〈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傳統與實驗 2007書藝雙年展」,就有所謂的「傳統性與實驗性書法」。在20世紀的下半期到今天,書法的創作一直處在一個巨變的時代,而目前一切的變化也正方興未艾。〈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一向以弘揚書法文化為職志,鼓勵書藝創作者在深耕於廣博的傳統書藝之外,持續探索現代書法的走向,尋找出面貌獨具的個人書風,進而展現當代書藝的新風貌。「傳統性與實驗性書法」的宗旨,在於為傳統與實驗書藝提供一條溝通對話的管道,而不是在試圖建立任何新風格流派,期盼能夠替今後的書法創作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書法史學者、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表示:「個人深信此一被書評家譽為『書壇新里程碑』的『傳統與實驗』書法展,只要堅持舉辦下去,必在臺灣及東亞的書藝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書法家、華梵大學美術系教授李蕭錕認為:「『傳統與實驗』書法展極具意義—鼓勵書法家或一般書法愛好者,在傳統書法學習中所累積的基礎上,試著以西方科學的『實驗精神』,進行一次溫和的書法改革,尋求書法藝術的新生命,再創中國書法的新高峰,對中國乃至世界藝壇作出新的貢獻。」;林榮森老師認為臺灣書法的主題性在於「時間」的流傳,對於現代書法該如何界定的問題,實驗性書法雖然是種創新突破,但基本上仍需建立在傳統基礎上,而不該將一切的筆勢破壞,如此便無法呈現中國文字的美。將古人的創作元素表現在現代的生活就是屬於「現代性」,仍然與傳統一脈相承,只是在審美精神上的延伸,並不與傳統有所明確的切割。
對一個創作者而言,「展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平日辛勤創作的累積,透過公開發表,向大眾宣述,「展覽」可說是創作者發表的舞臺。有人認為,既然要辦展覽,就應該要有新的面貌或風格,否則難免流於「炒冷飯」之譏,但事實上,「時間」就是賦予創作者嶄新風格的良器,也就是說,創作者即使並未刻意的「求變」,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遷流,仍然會將作品刻劃出不同的風貌與痕跡。藝術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由於人是感情的動物,更是藝術創作的本體,因此在相異的時空環境中,隨著創作情境的不同,人的情感因素也會有所變化,而其所創作出來的藝術品,正是體現和紀錄了每個人在迥異的時空背景下的思維模式與心靈狀態。
霧峰的驕傲──在地化書法的提倡
林榮森除了提倡書法的生活化,將書法放置於生活中隨手可見的器物之外。另一方面還可以從在地生活做起,將人們熟知的生活環境納入書法藝術,從熟悉的生活地理,風俗民情作出發,透過對親切土地的熱愛,把相關的題材融入書法創作之中。老師不僅用書法寫出霧峰當地詩人所創作的新詩,如:霧峰文學先驅林幼春題萊園仿鐘鼓樓白壁門聯,「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把當地居民生活的百態用書法的形式來加以創作記錄,讓當地人們也能從書法藝術中了解到自己所生長的環境,以及與過去祖先所擁有的共同記憶,讓文化的傳承能夠得延續,更加廣泛流傳。書法藝術也不再只是侷限於文人雅士的書房,或是忍受著曲高和寡的孤獨,透過書法的在地化更能夠與人民親近,讓所有的普羅大眾都沉浸在書法的藝術之中,從中加深對這片土地認同,也牽起人與人之間共同的聯繫網絡。
林榮森提出以霧峰林家花園過往的典故為書法題材,如民國初年梁啟超來林家花園留下的詩文:「娟娟華月霧峰頭,汜汜光風五桂樓,傳語王孫應好住,海隅景物勝中州。」也被網羅成書法的題材。老師希望書法透過現代化、本土化與多元化的風貌,一改大家對書法的刻板印象,讓書法較能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而不再認為書法是文人雅士或年高德劭者的專利。老師還一再強調,所謂的創新並非是完全形式上的改變,更可能是在內容上與現代詩文作一個緊密的結合。在內容取材上,老師除了採用現代詩文外,最重要的是以霧峰在地的文人創作作為內容基礎,不但符合時代創造性,甚至可以說是在地文學與藝術的結合,讓書法不光只是書法,更能代表霧峰當地的文化特色。
現代學習書法的省思
對於學習書法的過程,林榮森認為有「書法三部曲」指的是「技藝、藝術、道」。起先練習書法只是在技藝上下功夫,勤勞的練習才能讓技巧熟練,下筆流暢,讓筆勢能更穩定,而當書法技巧能夠擁有一定的水平之後,是否能夠進入藝術的領域,更是要看各家本領,以及對美的感受功夫,能夠將心中的感受透過書法呈現出來,並且達到藝術的境界才能創作出真正能夠感動人的作品。至於道的境界,勢必會經過一番的迷思、探索自我的過程,才能掙脫原本的枷鎖,闢出新的境地。林榮森則謙虛的表示自己仍未達到此境界,而且放眼整個書法界,顯少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得道。從書法的藝術中體會道的存在,並且能予以發揚者,必定是要有相當慧根的書法家才夠的資格。
林榮森對於書法的推動,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沒有理由不把本國字寫好。(二)書法不只是實用性,還具有藝術價值。
語言文字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大家正視和珍惜。在任何一個國家,寫得一手好字總是讓人讚嘆,並非只有中國才重視書法。所以沒有理由不把自己的文字寫好。現代書法已跳脫實用性,藝術價值遠遠超過實用性;而藝術是無國界的,不應有排他性,即使像水彩、油畫等自西方引進的藝術都予以尊重了,更何況是真正屬於我們特有的書法藝術。書法的功用尚且不僅如此,還有修身養性之功,特別是在情緒消沉寂寥時,寫寫書法通常可以紓解壓力、可以找到生命的出口,等同於藝術治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