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怡弦(中興大學中文系三年級)
她,歷經動盪時代輾轉來臺,在這片土地上生根。
她,推動中興大學成立外文系,造就中興外文現在的欣欣向榮。
她,致力推廣臺灣文學,讓臺灣文學走入世界。
她,文壇永遠的「齊老師」。
10月31日,在中興大學圖書館七樓會國際會議廳有一場文化盛事,中興首屆外文系校友聚集在此,見證並祝賀齊邦媛教授在興大九十周年校慶獲頒名譽博士。
高齡85歲的齊邦媛,近來身體欠安,此次回來中興大學領獎還是向醫院請假,因為對她而言,中興大學曾經是她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我今天到這裡來,真是畢生最快樂的。」齊邦媛開場致詞就如此說道。
民國47年,齊邦媛來到當時還是臺灣省立農學院的中興大學,教授大一英文,那時學校還未設立外文系,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推動成立中興大學外文系。
民國5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耶克博士(Friedrich A. Hayek)到臺中各校演講,齊邦媛受命擔任現場即時翻譯。齊邦媛回憶,臺大法學院長施建生後來對齊邦媛和很多人說:「我帶海耶克博士等人走了這麼一大圈,你是當中翻譯得最好的。」後來,許多重要人士來到臺中,都找齊邦媛擔任翻譯,為了中興外文系奠定下基礎。
中興大學外文系的成立是齊邦媛多年夢想的實現,在林致平(1961-1963)、湯惠蓀(1963-1966)、劉道元(1967-1972)三位校長時期,她都不停地以一個教員的力量在推動,並正式向劉道元校長要求成立。她認為當時作為中部唯一的公立大學竟然沒有外文系,雖然她決心推動,但其中牽扯著許多行政及師資問題,這些問題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也是她從未深思過的難題。
中興大學終於在民國57年(1968年)成立外文系,邀請齊邦媛擔任系主任。但她其實不熟悉系務工作,由苦讀的書呆子變成了系主任,面對的全是現實問題。
當時教務長王天民看到她的為難,就對她說:「我相信妳的能力,公事上的問題可以和我商量,但這裡對系主任有保守的期待,以後少穿太花的裙子。」從此,齊邦媛就展開3年半的中興外文系主任生涯。
當時上課她穿著寬寬綽綽的旗袍,使用向農學院商借的辦公室,但她的辦公室永遠開著,老師、學生來來去去,時常聽見笑聲。首屆外文系學生一半女生、一半男生,她稱學生為她的「心靈後裔」,她認為教書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傳遞,她將所讀、所思、所想與學生分享。
她剛就任時,女學生在宿舍為她開了個簡單的歡迎會,把她團團圍在那兩排上下舖的中間,問了許多問題:考上了外文系很高興,但是上了一學期的課,不知外文系要學些什麼?現在上的課和高中的課差不多,國文、英文、現代史,只是老師比較老一點……這一次的聚會,開啟了齊邦媛與學生直接談話的作風,她陪伴了首屆外文系那40幾位學生的大學生活。
她說:「對於那個由無到有的系,我似乎有個築夢者的道義責任,對於那些19、20歲的尋夢者,我不知不覺地有像『帶孩子』似的關懷。這種感覺今生也只有一次。」
齊邦媛在中興大學90周年的這天,獲頒名譽博士。她為了紀念她在50多年前就與中興大學結緣,她生命中太多的顛沛流離也在中興大學得到了很多溫暖,所以雖然目前她身體不好,但仍堅持不坐輪椅,自行走上講臺講話。
齊邦媛說,她來到臺灣才安身立命,3個兒子都在臺中出生,她為了家庭放下學業,如今獲得名譽博士學位卻大大安慰了她。
她期許臺灣能夠永遠在歷史上有文化地位,並希望她的朋友、學生發揚臺灣的精緻文化。
參考網站、書籍:
- 天下文化書坊 http://www.bookzone.com.tw/(瀏覽日期:2009年11月7日)
- 《巨流河》齊邦媛著 2009年7月7日 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