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處處風景皆是畫──中興校園角落

文|林婷婷 (中興大學中文所一年級)

中興大學校園風景姿妍秀麗,在時光流轉之間面貌各有雅趣,更呈現出比擬畫家筆下的曠世畫作,而顯得風景如畫、風景是畫。從中興大學最具代表的黑森林、中興湖及大樓各處,都可以看出西洋繪畫史上秀拉、畢沙羅、馬內的代表奇作;從校園展現的各式風貌更可以映照出中國花鳥山水畫。其人文內涵、藝術姿態就有待我們來細細品味、輕輕感動。

如果,今日的地圖不是全開式的畫面,不是用四條邊界將視線固定在一個畫框內,藉著左右上方的範圍將地圖瀏覽而盡的方式。如果,中興大學的校園地圖是利用中國傳統手卷形式來呈現,利用移動視點與捲軸的卷收展放,那麼流動畫面和雅緻思維便延續悠遠,充滿藝術風趣意味。

會有如此奇異想法,是由於若帶著欣賞品味的仔細態度步行在中興大學校園中,會發現校園的人物花草其實都是絕代畫家大師筆下的經典名作。從西方的印象畫派到中國的花鳥山水畫、唐代仕女畫都兼具有之,彷彿平面繪畫生動的以無限開展的空間和時間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以下便配合圖片細細感動著如繪畫般的秀麗姿妍。

校園遊春

[singlepic id=2077]

此圖是宋代藉著傳移摹寫的方式,流傳下的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是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的姐姐,地位尊貴顯耀。由張萱筆下的人物可以看出由仕女簇擁、導騎護衛下的虢國夫人是多麼嬌美華貴。畫中駿馬高大肥壯,也顯現出人物馳騁的絕佳技術。蒲松年主編的《中國藝術史》更說到:「全圖不畫任何背景,從畫中人物陶醉於景的精神狀態,可使觀者意會到這隊騎從正沐浴在郊野明媚的春光中。(2)雖無春景,卻有春意,使人感到如置畫中。

張萱這幅仕女畫在後代評甚高,被認為是以精湛純熟的筆法、細膩巧思的運用將貴族氣息和盎然春意結合成一幅流暢富麗的繪畫。

這般風景在中興校園中也時常可見,平日上班時間雖是教授學生趕往教室上課,匆忙氣色稍稍掩蓋這華美風采,但在舒適閒暇的假日時,那種浪漫愉悅的氛圍便俯拾即是。

每逢週休二日,校園中的主要幹道,如中興路、弘道路、誠樸路,精勤路等等,都有校園附近的社區家庭騎乘腳踏車在中興大學裡遊玩欣賞。大人藉以放鬆心情、紓解壓力,小孩得以出遊馳騁,校園內笑鬧叮嚀相伴,熱鬧不已。也將原先學術氣息濃厚、氛圍略帶嚴肅謹慎的校園,染浸了許多輕鬆有趣的畫面,解構了端凝嚴謹的不苟專業要求。

雖無《虢國夫人遊春圖》的驕縱霸氣,傳統繪畫下的古意雅致,但卻為校園增添了四季風貌和溫馨畫面。

[singlepic id=2078]

湖畔賞青

[singlepic id=2079]

西元1863年法國舉辦的年度大型畫展「沙龍」(the Salon)拒絕了許多畫家作品。這個由法國官方所舉辦的沙龍,畫作一經入選則代表著日後易受藝術界和主流思潮的歡迎,前途也將一路順遂,也因此每年「投稿」作品甚多。19世紀中葉以來,受到傳統畫派的衰微不振、時代社會的劇烈變化,畫家們紛紛欲在自己創新技法和繪畫主題上與官方取得平衡。但是1863年這一年,「沙龍」提出了反抗,也拒絕了許多新穎畫家的畫作。

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有感於此,便下令替未能入圍者舉辦特別的畫展──「落選展」(the Salon des refuse),以展出落選的畫作。這些在「落選展」展出自己作品的畫家,日後都成為「印象畫派」的支柱,如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馬內(Edouard Manet)、竇加(Edgar Degas)、塞尚(Paul Cezanne)等人,經過這些人的努力,印象畫派成唯一種主流,法國也由此奠定了日後成為世界藝術研究和發展重心的根基。

雷諾茲《劍橋藝術史(7):十九世紀》:「評論家加斯塔納里(Castagnary)早在1863年就寫道,在畫家尤因根德(Johan Barthold Jongkind)的作品裡,每一樣東西都處在印象中,指的就是作畫對象在畫家眼中的形象,以及畫家企圖抓住的那種氣態性質。」(4)

由於畫家對畫中主題的印象常以風景或人物作呈現,也因此印象畫派常不脫此二主題。

這樣的發揮一直到後來的秀拉結合極具科學精準性的色彩視覺理論,並運用在畫作上,成為印象主義的另一次革命。其代表作即是由點描技法構成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秀拉透過光學和物理學的理論,以均勻細小的筆觸將人物衣裙、動物身體的展現,都有如機械般的精確。

這幅作品嚴格說來不該叫作「繪畫」,而是「點畫」。透過眼睛會將色環上的相反色進行補色,秀拉將視覺混合代替色彩混合,一旦兩種色彩靠得很近,在格上一定距離來觀看,便會得到準確的色彩感。因此,秀拉用了極細工巧筆法分解筆觸,使得整幅畫既機械卻又帶著迷濛浪漫的色調。

[singlepic id=2080]

同樣情景其實在中興大學的中興湖畔常可得見,上面的照片是在春雨濛濛的假日午後,人們帶著小孩出遊賞湖,雨絲斜飛、微風輕拂,湖面漣漪隨風蕩漾。許多是全家大小或站或蹲的在湖畔端凝湖裡的魚兒和偶爾探頭出現的烏龜,家長的叮嚀看護、孩童的發現驚呼都為這個午後湖畔帶來暖意和熱鬧。雖沒有十九世紀人們穿著的刻意講究和儀節規範,但總不脫寫意自然,使人不覺淺淺一笑。

雁鴨相爭

[singlepic id=2081]

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雪蘆雙雁》一幅,雖不知作者為何人,但可謂是花鳥畫中的經典之作。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對此幅畫的講解精闢透底:「全幅意境甚好,不但情節宛然,而且動靜得宜,具見作者之深刻觀察用心。蘆梗上的白霜描畫細膩,真令人有凜然寒烈之感。天鵝身上的羽毛,用白粉細細佈陳,豈僅是絲絲入扣,而且把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秩序,一一有條不紊地描繪了出來,豈不是只下『素描』工夫,饒有大匠深意。」(6)

在蒼涼霜雪之下、蕭瑟蘆葦之間,兩鵝或仰或宿,盡頭處的翡翠鳥飛翔更帶出無盡之意。

而中興湖畔最為人所熟知、喜愛的自是會在湖畔嬉水弄波的鴨雁們。這些鴨雁給在中興湖歇息的人帶來許多體驗。有稀少能見得鴨雁機會的孩童,或有好奇張望、或有緊繫父母身旁、或有因鴨雁鳴叫而嚇哭的,令人覺得可愛童稚。也有失意落寞的人兒在見得鴨雁隨意自在的漫步,或有心情釋懷、會心一笑,或有拿取麵包屑餵之,以彼與己於天地間相伴。或有情人知己散步於湖畔,細語輕說內心所衷,在白雲湖光見證下,坦然面對自己的真心。

其中興湖畔的鴨雁,可說是風景之一,也是作風景的畫家之一。

[singlepic id=2082]

草地悠閒

[singlepic id=2083]

西元1863年的法國「落選展」(the Salon des refuse),馬奈(Edouard Manet)也是展出作品的其中一位畫家。而他當時參展的作品即是上述的畫作《草地上的午餐》。

這幅作品在被展出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畫作是由兩位衣冠楚楚的紳士和一位裸體女性並坐草地的構圖。讓當時的人們不能忍受的除了裸體女子的缺乏美感外,還有女子無畏坦然的表情。在穿著衣服的男人和赤身裸體的女人對照下,即使是在思想開放的現代社會看來,也不免為這幅畫感到吃驚。

雖然當時爭議不休。但在畫作背景蓊鬱蒼蒼的樹木間和春意盎然的草地上,其實透露出沁涼悠閒的午餐時刻。這幅畫可以說是突破性和藝術性兼備之。

而中興大學行政大樓旁的草地上,每在傍晚向陽或週休假日時,常會見得家庭隨意鋪張桌巾於草地上的野餐畫面。下圖的照片即是小家庭出遊時,孩童於草坪上放風箏遊玩,在疲累之時返回桌巾處休息片刻的情景。

桌巾旁或有食物飲水、塑膠玩具,家長則坐在桌巾上叮囑自家孩子小心腳步、注意安全,天倫之樂盡顯現無疑。有時是彼此桌巾鄰近的家庭,也會聊天搭訕,交換遊玩心得,分享中興風貌。其美妙風采,雖不若馬奈畫下的精準創新,但卻充滿溫馨氣息,實為人間美好風景。

[singlepic id=2084]

近日風貌

[singlepic id=2085]

雷諾瓦不若馬奈、莫內等人的主題多著重於景,其重視的焦點都是放在都市街道的人群風景。雷諾瓦受到巴黎的咖啡廳、街道馬車和人物風景所吸引,以及敏銳精確的觀察力來繪畫出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環境面貌。

雷諾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煎餅磨坊》。這幅畫的背景是在蒙馬特露天咖啡館內的,紳士仕女們的相伴聊天,舞池中男女的跳舞依偎,都描繪出一種自然卻帶優雅的色調。在雷諾瓦刻意的配色下,陽光灑落在人們身上,使得畫中人物雖穿厚實華服,卻能感受到其溫馨暖和,不但充滿浪漫意味,更使人能久佇欣賞而不厭。。

中興大學雖沒有蒙馬特下的咖啡馨香,但在2009年學期初始,於弘道路上開設了摩斯漢堡店後,卻也看到了類似的風景。初時營業,人們或許貪鮮好奇,每在用餐時刻的漢堡店往往大排長龍,人龍甚至有排到馬路上的分隔島過,實為奇景之一。一個月過後,雖無剛開幕的浩大人群,但在下午時刻也常見店內座無虛席、店外常有人走進購買。

下張照片便是在漢堡店外拍攝而得,當時適逢假日,中興校園裡有許多騎乘腳踏車的民眾,在疲累之餘選擇於漢堡店歇息,於是店外排了一整排的腳踏車,店內則是喧嘩熱鬧,成為中興大學裡近日產生的新風貌。

[singlepic id=2086]

中興風景如繪,校園人物都如創作家,在經意與不經意間織繪出各種風貌。下次走在校園中不妨慢下腳步,細細品嘗,或許你也是一個發現者,發現中興校園中的絕代佳作。

參考資料:
(1)圖片載自【藝術中國網】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528204224/http://www.artcn.cn/art/yxyy/guohua/200611/11697.html
(2)蒲松年主編,《中國藝術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68-69。
(3)圖片掃瞄自Jacques Marseille主編、王文融等譯,《世界藝術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頁261。
(4)雷諾茲(Donald Martin Reynolds)著、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7):十九世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86。
(5)圖片載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1085276
(6)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頁170-171。
(7)圖片掃自雷諾茲(Donald Martin Reynolds)著、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7):十九世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75。
(8)圖片掃自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頁163。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