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筆‧歌‧墨‧舞──張自強、陳怡伉儷訪問記

文|姚吉聰(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去訪問張自強校長,事先也大致擬定了想訪問的內容,不過一進到校長家,整個計畫似乎無法執行。怎麼說呢,一進門馬上被客廳、工作室、書庫的氣質與氣勢震懾住,心神、目光久久無法離開掛在牆上的書法、水墨作品。不管是校長夫婦或是師長、名家的大作,多而不亂;隨著客廳、餐廳、工作室不同的格局與風情,隨處展現了主人家居佈置的巧思與智慧。光是生活空間的展示,就已引人入勝,更何況更精彩的藝術造詣與心性修為了。

客人看得入神,主人便興味十足的讓我數起他們的眾多家珍來:于右任的草書陶詩鏡片;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風格的「書畫締緣如管趙,禽花並妙法徐黃」對聯,是校長夫婦聯展時呂佛庭老師送來勉勵、慶賀的;汪中老師的四開行書,是校長擔任臺中市書法學會理事長時,邀請全國名家共襄盛舉,汪老師沒注意到尺寸規格,本要完璧歸趙,但汪老師爽快的說不用還了;陳其銓老師85歲時寫的論書句綜體書中堂;喻仲林先生於民國72年送給師母、校長聯展的俊秀行書中堂介言,精確而中肯的描述了他們倆的藝事,其言曰:

陳怡女弟從余習畫多年,勤練不輟,卓然有成。民國66年於省立臺中圖書館舉辦首次個展,極獲好評。五年來繼續潛修藝事,更為精進。其花鳥寫生題材甚廣,且觀察入微,信手拈來,各具神韻,殊為難能可貴也。 張自強君乃陳怡女弟師範大學同窗好友,畢業後志願前往金門服務,二人並於前線締結連理,戰地鴛鴦傳頌一時。張君幼承庭訓,雅好臨池,近年復從書法名家 陳其銓先生遊,書齡雖淺,然用功既勤,且富學養,故真、行、隸、篆,均斐然可觀。 今應高雄市立圖書館之邀,舉行伉儷書畫聯展,志同道合,婦唱夫隨,允為藝林之佳話美談焉。樂為之介。 山左喻仲林客臺北。

看了收藏,在客廳與餐廳連接處,見著一片被布蓋著的大鏡子,正納悶時,陳老師為我揭開謎團:原來是張校長練國標舞用來調校姿勢、修飾身型線條的「明師」。可以想像,音樂聲起時的翩翩舞影;李白月下獨酌,歌舞影凌亂,而校長與之對影成雙,亦步亦趨,砥礪共進,作禮而退,神閒氣定,禮樂之生活也。除了跳舞,校長還有一個別號叫「歌王張自強」,他從小喜歡唱歌,跟臺中師範的廖朝敦教授學聲樂,擔任過中興國樂團的主唱;還在民國80年組了「瞽者同心國樂團」,國內外巡迴演、唱,迭獲好評。

在民國100年2月中於豐原文化中心開始的「筆歌墨舞」聯展開幕式上,校長與三加一樂團(一個由3位盲師所組的樂團)於開幕式時現場演唱,並且將錄製臺灣民謠、藝術歌曲、民歌的CD。配合展覽中的主題作品:由張校長精選他們鐘愛的十首歌曲,以合作的方式由張校長以歌詞為內容用各體書法創作;由陳老師負責山水花鳥部分,取其十全十美,百年好合之意。

一般的展覽場合中,「筆歌墨舞」只是形容書法作品的韻律、節奏、張力等時、空特徵;形容水墨作品的傳移摹寫、氣韻生動等空間表現。書畫同源的緊密關係,又使中國書畫彼此沁染,再加上文學內蘊的涵詠、以形寫神、託物諷喻之傳統,直可將中華文化之精要體現於楮墨之中,展示於尺幅之上。為達如此境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不可無;於筆墨功夫的鍛鍊不能少;在生活中隨時的感悟不嫌多,於是陶融古今,自我形塑;日積月累,年移歲遷,或差能近之。如今,名符其實的「筆、歌、墨、舞」的展演,即將呈現在大家眼前,怎不令人期待。

陳怡老師,臺北師範美術科,師範大學歷史系57級畢業,大學期間除悠遊文史外,不廢原本之專業,持續的轉益多師:從胡念祖先生學北宗山水、向喻仲林先生學工筆花鳥、得馮諄夫先生授仕女人物、接受朱雲(龍庵) 先生山水畫及張黑女墓志的教導、問篆刻之道於朱琇瓔老師,也受書法於陳其銓先生。她說從小便喜枝頭好鳥自在嬌啼,鍾情水陸花草之四時競秀,故諸藝之中,尤好花鳥,且樂此不疲。窮巷深轍中即使只有一枝獨秀,欣然便往;鄉徑田野間管她無名春草,隨處成章,自然也不放過名園珍品、姚黃魏紫了。於是有花之處遍有此賢伉儷之足跡,百花爭艷中也是情深雋永。不由不讚嘆此等用心經營的愛情與生活情趣。

因為如此愛花成癡,校長成了御用司機;因為鍾情花草,寄情丹青,所以觀之不足,寫真留影;倘足跡不能到,則以各國畫冊圖鑑神遊其中。這時校長小心翼翼的搬出一本在舊書店購得,且背著它走過美國的東、西兩岸,飛越萬里親手交給師母的花鳥圖冊。校長笑著說,別人是買化妝品、珠寶,他是買書,這書的重量,豈能秤得出來?是濃得化不開的愛意啊。

此次展覽,陳老師將有40件左右的新作:日常生活的花鳥寫生,隨處感悟而畫其所見。從師古中學得筆墨技巧,從師自然中體會盎然生機、造化神奇,到陶鑄融會,會心不遠,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者也。陳老師自述道:傳統水墨畫通常給人一成不變、陳陳相因的感覺,是有其時、空背景的,不能看見一些照著畫譜畫、臨老師稿子的作品,就以偏概全的說水墨畫陷入形式化的困境;不論古今,在畫史上留名的名家們,哪一個不是先細察自然、分析物象的;各種皴法、水紋、葉法……莫不是寫生歸納出來的。後人不察、懶惰,只求方便,當然造成吾國水墨畫的衰弱不振。在臺灣的畫家如果還只是沿用黃河流域、江南的山水畫法,當然畫不出臺灣特有的山水情韻,其他畫類亦可引而伸之了。大哉斯言,所以老師越來越重視寫生,良有以也。

張自強校長,臺中師範、師大歷史系畢業,在臺中高工服務時,還專程到中興大學修中文24學分,登記為中學國文科教師,文史涵養深厚。後負笈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獲教育碩士學位,曾任豐原高中、臺中啟明學校校長。書法是家學淵源,後師事陳其銓先生逾30年。各體兼擅,皆得陳派精神且能汲古生新:小篆私淑奚南勛,由此上溯吳讓之、楊沂孫等清代諸家;隸書則對禮器碑、孔廟三碑、史晨碑有深刻的見解與功力;草書則深入文徵明堂奧,近來則親近王鐸,覺其如「東皋春草,綿綿不絕」;楷書方面,「雖也曾從朱雲先生寫魏碑,從龍門廿品入手及元顯雋、司馬顯姿、蘇孝慈、四山摩崖亦多所涉獵,寫來自覺披堅執銳、虎虎生風,但也常病鐵馬金戈,殺氣太重」;對於「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從容法度之中而有閑雅自得之趣」的顏真卿楷書則最為會心與契合。近來也從陳奇老的「綜體書」中得到啟發,尺幅之中五體皆備、八法咸工,求新求變,允為後輩典範。

張校長在民國80-86年間,擔任2屆臺中市書法學會理事長一職,任內除會內年展外,還邀請國內名家聯展,而收觀摩學習之效;並出版24冊書籍,可為盛況空前的黃金年代,但家中除了汪中老師的意外之作外,完全沒有藉職務之便而擴張收藏的舉措。公私分明如此,君子之風範也。

藝術家的工作,就是把美的事物與感受與大眾分享。筆墨情趣的追求、生活意境的營造,也不能只是遊藝自適而已。小康之世的臺灣,社會中仍有許多暗角,等候著陽光普照。這次展覽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作品義賣所得,將捐予「臺中縣新移民家庭關懷協會」為推展會務之基金。臺灣近年來有相當數量的跨國婚姻,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相對弱勢的家庭,而更弱勢的是遠渡重洋來的外籍配偶們。這些生、養出新一代「臺灣之子」的家庭,有太多婚姻、法律、子女教育、經濟方面的困境,需要大眾伸出溫暖而友誼的雙手來渡過難關,進而成為社會的中堅、進步的力量。

告別了校長夫婦,一直想著他們的鶼鰈情深、相互顧念與溫馨扶持;展現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天衣無縫、契合無間;而推己及人,溫情助人的善舉,同樣不分彼此,全力以赴。想起《大學》中說的修身、齊家……,不禁默然良久,真的應該見賢思齊啊。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