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Learning Commons:學習空間也可以很多元!

文|林邠芬(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

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你曾思考過自己期待「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在哪裡「學習」?本期介紹在國外風行已久的Learning Commons(學習共享空間),學習原來可以更舒適、更多元!

你在哪裡學習?

校園裡的教室和圖書館是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大家早已習慣使用方法,教室用來上課,圖書館用來溫書。然而在這個用水泥牆鞏固的學習空間裡,我們還能要求什麼?還可以學習什麼?對師生而言什麼樣的環境才是理想的學習環境呢?

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梁福鎮強調,(中興大學)系所空間不足而擁擠,學生沒有自己的空間,有些學院空間借用需要付費。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同學賴怡璇也說:「我希望能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室。」

梁福鎮認為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可以分為軟體和硬體來要求。硬體方面應該具備寬敞且便利的空間,諸如集中且設備齊全的教室及研究空間、豐富的藏書和資料庫、足夠的電腦及隨時隨地可以無線上網的服務。除此之外,提供交誼的地方也非常重要,有了交誼的場所,才能促進師生溝通和創意及靈感激盪。

由此可見,傳統封閉式的學習面臨挑戰。學習不再只被要求埋頭苦幹,還要透過科技網路和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觸發。

圖書館中的Noisy Corner

中興大學圖書館館長詹麗萍說:「國內尚無對「Learning Commons(學習共享空間)」統一的翻譯。」它是1990年代以來圖書館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1990年代初期,歐美圖書館因應IT技術的興起,發展出整合的數位環境,提供讀者可以在一個地方滿足各種需求的「Information Commons(資訊共享空間)」營運型態。

近年來學校圖書館認為不應將重心著重在IT技術上,應考慮如何應用科技輔助教學,而衍生出「Learning Commons」。它打破傳統圖書館只能安靜閱讀的迷思和間接支援教學的被動性,強調整合且開放、隨和、共享的空間。[1]

臺灣近年逐步引進西方較活潑的學習模式。民國95年為了鼓勵校園開放性討論學習的風氣,臺灣大學引進國外校園「Learning Commons」的概念,將總圖書館D區自習室改建成「學習開放空間」。其他如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SMILE 學習共享空間」、輔仁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逢甲大學圖書館「數位媒體實作中心」、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集思軒」、中正大學「ELITE數位舒活區」等共計約有15所大學有相關的設計。

臺灣大學學習開放空間

實際走訪臺大的「學習開放空間」,這裡以咖啡色調為主,玻璃隔間上的繪圖和擺飾增添濃厚的人文氣息。規劃有沙發區、諮詢小間、圓桌區和小會議室,主要提供校內師生課業討論、語言交換、無線上網,以及使用多媒體舉辦小型研討會或讀書會,並且提供投影機及指定書籍借用和課業輔導小老師定時定點諮詢等服務。

臺大學習開放空間櫃臺管理同學陳美諭一語道出臺大「學習開放空間」與傳統圖書館的不同之處:「基本上這裡除了可以講話,其他比照圖書館的規矩。」因此讀者在這個空間中不能喝飲料,有些同學甚至會主動將飲料寄放櫃檯。這裡更有不能睡覺的規定,如果同學睡著太久,就會被管理員叫醒。
但是在圖書館內設置noisy corner,自然會引起想要安靜念書讀者的疑慮,尤其對面就是傳統自習室。臺灣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學習組王昕馨表示:「會的,故要多多宣導輕聲細語。

從使用率來看,一個月最低人次有786人,最高則達到7008人,至今(民國99年2月11日)已累積119364人次。王昕馨說,使用率達八成以上,期考階段使用率更高達九成以上,滿意度達4.65以上,因此從數據上來看,「學習開放空間非常受臺大學生歡迎。」

臺灣大學政治系翁同學說:「雖然只使用過一次,但約地方學習很方便。」臺灣大學電機系李庭柏也認為,有了討論的空間非常方便。

學習工場:逢甲大學圖書館

整建過的逢甲大學圖書館具後現代意念,是逢甲大學對新科技與新思潮衝擊的回應。以大片玻璃和俐落的梁架結構,結合了科技的前衛感和自然人文景觀,有別於傳統圖書館予人堅固的書庫印象。

學校鑑於數位媒體的重要,大約在民國96年在圖書館成立「數位媒體實作中心」,結合諸如大一英文等課程,提供學生多媒體學習環境。

這裡有設備完善的剪輯室、錄音室、個人電腦和數位繪圖、剪輯、網站建置軟體和教學用書。逢甲大學圖書館資訊加值組胡耿逢表示,中心除了向巨匠電腦購入數位媒體教學課程,供學生在網路上免費學習,每學期也開設約二十堂的數位媒體課程,更設有通過考核的科技助理隨時提供媒體操作、行政等各方面的協助。

「多媒體學習站」即是提供學生免費點選多媒體教學課程的網路平臺。這裡也可以自由欣賞校內各項演講和研討會的影片、學生上傳的作品或進行部分課程的補課,更有最新的語言自學和其他各門各類諸如數位音樂編曲、攝影教學、公共電視和NHK影片等各式影音。另外,「e-portfolio數位化歷程檔案服務網」提供學生將大學生涯裡的學習歷程數位化紀錄,更可作為應徵職場的履歷。

胡耿逢說,根據滿意度調查,每學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滿意度,使用率是隨著學生的需要而有起伏,例如期初時人數較少,接近期末要交報告時就會爆滿。

曾經使用過「數位媒體實作中心」的逢甲大學經濟系三年級同學黃巧薇給予很高的肯定。她表示,「有這個空間很好!」剛好配合大一英文自我介紹的課程,可以來這裡做影片剪輯。在企管系蕭婉寧在大一英文自我介紹影片裡,可以見到圖書館的休息座椅、咖啡區都是她大學生活重要的空間。

但仍有同學並不熟悉「數位媒體實作中心」,他們表示「不清楚,只是去看影片而已」,或是「知道這個地方,但完全沒有用過耶」。逢甲大學國貿系黃同學說:「沒用過,因為跟學的沒有相關。」

除了「數位媒體實作中心」,圖書館內亦設有咖啡區、休閒閱讀區、隨選視訊區和討論室。逢甲大學材料系四年級李柏萱和逢甲大學材料系四年級賴建任很滿意圖書館的設置,覺得很多元。他們說:「(休閒閱讀區)超搶手的!永遠都有人,漫畫都是最新的,也有其他旅遊、時尚的雜誌,每天早上都爆滿。」但他們也表示,有討論室雖然不錯,有一個可以讓人討論的空間,但是隔音需要加強;還有隨選視訊區片子比較少,大都以教學為主。

中興大學:學習分享空間

近日中興大學圖書館館長詹麗萍鑒於圖書館輔助教學的功能,擬跟進「Learning Commons」的理念,將圖書館地下室一樓自習室改建為「學習分享空間」,但引發爭議。部分學生在圖書館部落格和bbs上的反彈,直指學校濫用經費規劃。反彈的聲浪大都擔心,原有的座位已經不敷使用,「學習分享空間」的建立將更剝奪原有的學習空間和安寧的環境。

圖書館部落格上署名123456對此感到寒心說:「自習室不就是認真看書的地方嗎?規劃那麼多不相關的空間,真的有必要嗎?」

中興大學中文所二年級同學柳依萍認為,增設新的區域固然可以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但資金及人力需求隨之增加,環境也需維護,並且開放學生討論勢必會影響想安靜自習的同學,在管理上就多了些責任及支出;而討論區與自習室早有設立,不如多宣傳圖書館內現有的研究小間及讀者討論室,許多研究生仍不知圖書館有研究小間,確定有不敷使用的情況再設立,否則增設新的區域並無意義。

梁福鎮則認為,圖書館的做法是好的,與國際看齊,讀書之餘可以用餐、看電影、聽音樂和同學交換意見。圖書館部落格署名中興可以更好的科管所同學也期許,「學習共享空間」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希望中興大學可以更美麗又更有活力!」

詹麗萍表示,21世紀閱讀習慣產生改變,大家在電腦前就可以獲得許多資訊,因此當初圖書館建立後,就有老師覺得圖書館為什麼要蓋那麼大?比較起來國外對自習室的需求沒有國內這麼大。她說:「每次走到自習室看見同學只知道默默自習就覺得很可惜,這麼好的空間為什麼只能做一件事呢?」她認為,學生在課餘還能進行很多學習活動,對學生因此放棄其他學習感到惋惜。

她進一步說,現在的學生每次遇到分組報告時都覺得很傷腦筋,往往要求自己獨立完成,許多大學生上臺講話連話都講不好,顯示校園中教室外的資源不夠,因此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對國內外圖書館的觀察,省思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如何提供更大的功能?

這樣的想法隱藏已久,一次參訪馬來西亞發現,原先以為落後的馬來西亞大學,竟然是這麼的國際化,澳洲蒙那許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圖書館不叫「圖書館」,而直接叫作「Learning Commons」,走進「Learning Commons」一樓,氣氛是熱鬧的,而非國內圖書館安靜莊嚴。她想如果自己是大學生應該會很羨慕,於是決定將「Learning Commons」的想法付諸實行,選擇利用地下室較陽春的自習室改建成「學習分享空間」。

基於這樣的理念,除了保留部分空間提供自習,圖書館將「學習分享空間」分為「開放討論區」以鼓勵協作學習;「學習諮詢室」讓教務處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的學習諮詢有固定的空間;「發表練習室」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學習資源區」提供數位學習、多媒體剪輯、資料查詢等資訊設備。

「休閒閱覽區」希望未來能和敦煌書局合作,陳列最新出版讀物,也考驗讀者的道德感。「咖啡區」未來如果招商困難,則也許考慮與學生社團合作,希望提供能享受輕食並結合學習活動的角落,與學生社團合作並結合語言學習,讓學生讀書之餘不會餓肚子,又可以藉由餐點買賣學習烹飪和語言。「展示區」則可以放置學生作品。「服務櫃臺」提供諮詢服務及資源使用管理,並有像高鐵一樣蝴蝶門的門禁設計,只提供校內師生使用。

詹麗萍認為,「中興大學圖書館很樸素,但學生值得一個美的空間」,因此館方與設計師經過多此討論,撇開都會的時尚感,利用館內諸多柱子的特性,將樹的意象導入,與戶外植栽結合,營造一個自然的、綠意的、具有人文氣息的美麗空間。

軟體硬體同樣重要!

新的決策難免引發不同的聲浪,應該維持傳統對圖書館的認知和使用?還是改革創新?確實需要智慧。無論如何,中興大學圖書館「學習分享空間」第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預計五月完工,屆時學校師生可親自體驗,給予建議。

但是除了硬體空間,師生的學習、研究態度,以及學術氛圍的營造、學術倫理的精神,也非常重要。梁福鎮就認為,中興大學學術氛圍、倫理精神不足,因此有學生徹夜上網導致上課精神不濟,也有老師曾爆發學術醜聞,師生間的溝通不是很密集,學生間的互動也淪於表面,下課後一哄而散。

有積極的學術熱忱卻苦無資源,令人感嘆;有了好的空間而無人使用,也是枉然。可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論是空間、設備的增添,或是學術熱情的追求,都應是師生從內外共同經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參考網站

  1. 註[1]:吳政叡,〈學習共享空間面面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4卷,第2期,97年10 月,頁115-123。
  2. 逢甲大學多媒體學習站:http://media.lib.fcu.edu.tw/(民國99年2月5日)
  3. 逢甲大學數位化歷程檔案服務網 http://eportfolio.fcu.edu.tw/(民國99年2月6日)
  4. 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http://ctld.ntu.edu.tw/ls/ls_01_01.php
  5. 中興大學圖書館部落格:http://blog.lib.nchu.edu.tw/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blogId=1&articleId=3775(民國99年2月18日,現已失效)
  6. 中興大學圖書館學習空間概念圖:http://www.lib.nchu.edu.tw/nchulib/LC3D.htm(民國99年2月5日,現已失效)
  7. ptt中興大學校園版:telnet://ptt.cc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