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雙崎部落初體驗──發現原藝

文|葉采儒(中興大學外文系一年級)

民國99年4月26日,我們一群選修瓦歷斯‧諾幹老師的報導文學課的同學,浩浩蕩蕩搭著公車來到了臺中縣和平鄉自由村的「雙崎部落」。沿途的油桐花宛若星光大道,一大早就熱情地歡迎我們;新鮮的空氣也讓這群天天醉生夢死、肝品質不良的大學生嗅到一股清新、生氣的力量。

公車的終點站到了。帶著興奮的心情,我們好似一群侵入者,衝破了這裡安寧與恬靜;不過,也馬上有自知之明,降低原本聒噪的音量。集合地點是「自由國小」,就在下車處。和從前看過的山區小學一樣,跟都市的學校比起來是超級迷你版,沒有累死人的三四樓,建築物也不超過兩棟。其實心中一直嚮往這樣的學校,學生跟老師就像一家人般,大家知道每一個人的名字,而且天天都能夠見上一面、聊個天。

在等待所有人到齊的空閒時間,一夥人繞到學校後面。那操場在我們眼裡有如小人國的造景,小小一圈。不過,重點是在──抬頭看看操場後面,布景不再是雄偉的校園建築物或高高的學校圍牆,是「山」耶!這天然布景簡直難能可貴!打球打得再累,只要往後一瞧,所有汗水都會被這景震懾而蒸發;上課上到厭煩了嗎?朝窗外望望,會更精力充沛。不過,這大概只有我們這群從都市來的大學生才有的想法吧?當對電腦呈現的瞬息萬變了無新意時,這些大自然經年累月生成的景象反而引起我們無限的好奇與嚮往。

除此之外,操場旁還有一棵很難不被注意的油桐花樹。實在不想用孤傲來形容這柔情萬種的樹,但看看四周,就真的只有它一棵。白色的花色似乎在宣示自己的純潔無邪,幾乎高過學校建築物的身長突顯了自己的地位,滿地的花瓣更像在詔告天下:「這是我的地盤!」

採訪的活動在享用完老師的美味雜燴麵後展開,大家各自尋覓採訪對象。我們這組聽取師母的建議,前往部落的一個編織教室,她說那是一棟部落最美的建築,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房子外面種了很多漂亮的花。果然,不消多久時間,我們找到了「原藝屋」。

原藝屋的負責人和老師是陳美齡女士。我們於原藝屋再上去的一個住家外找到她,當時她正在跟幾位部落年長的人話家常,不過她已被通知今天會有幾位出生之犢來訪,遠遠看到我們三個外地人便急忙揮手說:「我在這!我在這!走走走我去開門!」她的熱情與讓我們都鬆了一口氣,心裡暗道:「這次的小小採訪有個好的開始了!」

一進到原藝屋,我跟兩位夥伴都被裡頭的佈置給吸引了!各式各樣的包包、手工製品塞滿了視線!美齡女士大概對我們的反應見怪不怪,先給幾分鐘讓我們好好欣賞這些作品,不過款式真的太多了,而且各具特色,有的是傳統風格的編織包,從色調跟造型就可以看得出來;有些則是參雜一些較普遍的布料,美齡女士說這樣才比較符合大眾口味。我們的眼睛真的離不開這些手工包包,最後我們的採訪便跟欣賞這些包包一起進行。

美齡女士從前在原民會服務,退休後開始傳承泰雅族編織藝術的工作,曾經在逢甲開了幾年店面,將泰雅族的編織作品直接跟消費者接觸,在那裡可以買到眼前的這些包包。不過,後來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文化財產的觀念也漸漸成形,想認識一些傳統的文化時,總會實地到原鄉做交流或觀光。美齡女士說:「現在人們買這些原住民傳統手工藝,都直接往山上跑,所以後來就遷回來這裡。」結束逢甲的店面,美齡女士回到雙崎部落,除了繼續創作手工包外,也開起了編織班,學生大都是當地的媽媽們。「開這編織班的目的,第一無非是希望將這傳統編織傳承下去,第二則是提供這些山上的媽媽一份額外的收入。」當美齡女士在簡述編織班的成立原由時,眼神是滿滿的期許與自信的,過去令人擔憂技藝失傳,在她手上得以被拯救,因為此時的她有滿滿的抱負和一群同心協力的夥伴。

編織教室就在原藝屋的後頭,是一個由竹子圍住的大空間,和附近的建築物相較之下別具特色!美齡女士解釋這個空間原本是一個車庫,因為沒有其他適合地點,所以就用最自然的建材──竹子,將這裡改建為教室。進到裡頭,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空間耶!能夠容納不少學生。不過美齡女士也提到:「因為這建材是竹子,並沒有經過特殊處理,所以經常性地會掉一些白色粉末,造成困擾。」說完我們朝桌上一看,果然有薄薄的一層。

美齡女士現在也繼續她的創作,當我們問到創作來源時,她露出滿足又開心的笑容:「有時候會自己一個人到咖啡廳,看看一些雜誌或書,尋找靈感。」這個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原來美齡女士偶而也很會享受生活,而且懂得如何在沉靜心靈的同時讓思緒繼續轉動,設計新作品。美齡女士的這項特質也反映在她對原藝屋未來的期許:「以後想說給它在外面用個露天咖啡廳,跟泰雅族的編織做結合,自己有空還在外面花圃拈花惹草的。」聽到美齡女士的這個想法,我們眼睛都亮了起來!想像這樣藝文氣息濃郁的咖啡廳,坐落在渾然天成的環境下 ,就算遠在市區的我們都會想常常來悠閒一下。希望這點子真能成真!

美齡女士也跟我們分享她的設計理念:「我的包包絕對不會有重複的,也就是不怕在外頭跟別人撞包啦!」假如顏色一樣,她會把提帶的部分設計不一樣的造型,可能有長有短,或變化成側背、斜背。她也會把相同的樣式套上不一樣的系列色調,如此一來每個包包又是不同的感覺。聽到這樣的理念,我們都點頭如搗蒜,就是這樣的態度才能讓每個包包擁有自己的生命與特色。當然,這也是吸引消費者的原因之一,如今生產線的生態是「大量生產製造」,要找到獨一無二商品相當不容易。

美齡女士現在販售手工包的方式也改為訂購,她不想囤積包包,而且這樣可以為客人量身訂作,應該會開發不一樣的客群。但我想美齡女士現在繼續創作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為了經濟,而是傳承與推廣,編織教室是一技藝的傳承,而這些作品則是文化的傳承。那推廣呢?她提到,現在有的政府機構也會向她訂購大量小包包或是可以成為紀念品的商品,用來贈送給來臺灣的外賓。

我想任何人都不能拒絕這些手工包的誘惑,我們這群女大學生在採訪接近尾聲時瘋狂填訂購單。美齡女士真的很貼心,想要背帶短一點或是容量加大都沒問題,服務到家!希望可以早一點收到這獨一無二的包包。離開前,美齡女士不厭其煩跟我們這一組的每人都合照一張。她還說下次來可以先打個電話,要為我們準備編織手工包DIY的課程!

這趟旅程讓我們發現「原」藝,下次將會是場「體驗原藝」的旅程。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