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處雙語資訊平台ASK NCHU

書與樹的碰撞──從歷史而來的植樹人

文|林佩蓉(中興大學歷史所一年級)

文學院學生改考商管、藝術、法律等科系者,隨著學習多元化的趨勢,轉換領域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從歷史系到森林所,這可稀奇了!

從歷史到森林──一條寂靜的路

5年前,他推甄進入了中興歷史系;5年後,中興森林所的榜單上,赫然見到他的名字。他,就是廖學儀,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文少年。

「高三那年,考試壓力大,我們班導師很喜歡爬山,常常會跟我們說一些他的所見所聞來幫我們紓解壓力。」問他為何會與森林結下不解緣,廖學儀提到了他高中時教英文的導師,「他鼓勵我們去參加一個叫『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的踏青活動,有去的人總平均加5分。」
「我當然去了,而且感覺很棒。」他說。一趟意外的美好回憶,竟在多年後開花結果。大三時,由於喜歡大自然,廖學儀選擇輔系森林,單純抱著想學點甚麼的他,在大四時遇到了人生轉折。
此時的廖學儀,嚮往著林務局的工作生活,然而要通過此類專門科目的國家考試,對念歷史系的他而言,不但困難重重,更得要有一定的學歷才行。一方面基於未來發展,一方面因中興大學本身有相關科系的資源優勢,廖學儀決定把自己投向準備森林研究所的道路。

跨領域準備研究所是條孤獨而寂靜的路,除了要準備自己系上的課業外,還得花更多心力專注在不同領域的教材上,雖然未來的方向已經設定好,但實踐的過程是最嚴苛的挑戰。「那時候每天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回家,感覺就像得了自閉症。」廖學儀回想當時,有感而發,「沒有人能跟你討論,只好乖乖的抱著書啃。」一邊把森林輔系讀完,一邊準備研究所考試,他選擇了延畢,只是當熟悉的同學紛紛離開校園,這種選擇成了一個人的長期作戰。
研究所考試期間,全臺灣五所森林研究所,除了離家太遠的屏科大外,廖學儀全部報考,憑著紮實的準備,放榜時他的名字出現在中興森林研究所榜單,但只是備取。
「備取的壓力很大,明明前面與臺大重榜的人很多,還是會擔心他們繼續留在中興,這樣備取就備不到了。」患得患失是當時他的心情寫照,縱使森林系教授保證一定備得到,自己也已開始跟著研究室跑計畫,但一顆心仍然懸著遲遲無法落地。
我那時還考慮要是真的沒備到,我想先去當兵。退伍後再給我一年時間準備,沒上,就決定認真找工作了。」幸運的是這種擔心並沒有成真,如同森林系教授所言,他順利成為中興森林研究所一年級新生。

書本之外──全能運動達人

讀書之餘,運動是廖學儀最鍾情的休閒活動,舉凡系上的壘球隊、桌球隊,校外的馬拉松長跑、單車環島等,他都參與其中。
「桌球是高中就有接觸,壘球則是大學後才開始打的。」看似瘦小的骨架,沒想到是個運動達人,活躍於兩個系隊的他,多次代表系上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歷史系重要體育盛會——史學盃,更在擔任系桌隊長時拿下當年史學盃桌球團體賽亞軍。他在歷史系的五年裡,壘球隊與桌球隊共拿了一項冠軍、一項亞軍、一項季軍、一項殿軍。

球類運動之外,準備研究所考試的那個冬天,在學弟的邀約下,在隔周期中考的壓力下,廖學儀在太魯閣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半程馬拉松。
他說,會參加這次活動,純粹是抱著挑戰自我的心境而來,當人年紀越大,對夢想的追求總是越顯得瞻前顧後,頭一次與這麼多人路跑,除了驚訝外,更多是激勵的感覺在體內發酵。他跑著跑著,幾度也有累到不行的時候,然而路旁拿著「2公里到達折返點」牌子的老伯,與同在一旁跑步的正妹,在最疲憊的時刻,有如強心劑般地鼓舞了他。當時峽谷夾成的天空在頭頂上蜿蜒,藍白之間的景色,跑到抽筋的小腿、疼痛的膝蓋,如今想起都是如此深刻。

跑完了21公里的賽程,從中央山脈另一端回來後,就像是跨出了往夢想的第一步,帶著氣勢向人生其他目標衝刺。
單車尚未成為風潮之前,廖學儀已有單車環島的想法,當研究所之事塵埃落定,物資收集、路程規畫、租借單車、與家人的溝通等種種問題都解決,他與一位即將入伍的好朋友,擬定從高雄到花蓮,為期五天的單車環半島行程,在2008年的夏天,展開了一段400公里的單車冒險。
從高雄開始,一路騎過楓港、臺東、關山、瑞穗最後到達花蓮,蔚藍的東海岸讓他停下了數次。充滿蟬鳴蛙聲的民宿、爬坡時探出頭喊加油的卡車司機、騎車相錯即使不認識也相互鼓勵的車友們,對廖學儀而言,不論多微小的事都無比重要,就像他被太陽曬出的褐色痕跡留在皮膚,這400公里中的記憶也深深印在他的心中,不同的是,曬痕會復原,而心中的感動總是能回味一輩子。

 

「下一次,就不只是400公里。」

綠色康莊

提到未來,廖學儀說,想結合自己在人文領域上的優勢,作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所謂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指的是研究特定地區的居民其日常生活對植物的利用和文化意義以及環境關係的學科。這是一門和人類生活習習相關的植物學,與傳統植物分類學不同,在研究植物上,從人的使用相關性去進行探討,而不只是單純的植物資源調查。
森林系研究所就像個大家庭,老師師母、學長學姐照顧有加,加上因為做國科會計畫的關係,同實驗室的人往往一同行動,爬山或是跑外島,自然也培養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幾次出野外調查的經驗,讓他的視野更為廣闊。

跟人文科系的研究學術架構相比,森林系的研究著重實例,講究方法,不同於歷史思維的學術過程,常常使廖學儀在做研究時遇上障礙。「有些時候,那其實是種風格習慣,不是那邏輯裡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寫。」他說,「不過看久了,就比較能夠進入狀況,只是時間的付出相對要多。」對他來說,跨領域雖有其優勢,但投入的專注和努力也得比別人更多。

利用研究所的時間,一邊念書一邊準備考國家考試,再進入林務局工作,是廖學儀選擇就讀森林所最重要的因素。出於對那悠然於山林綠水的生活嚮往,使他義無反顧的走上這條路,而這裡僅僅只是過程的中點,他會完成全程,締造屬於他的綠色康莊。

 

Spread the word.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